《沪渎龙王庙晚眺》

时间: 2025-01-26 05:22:30

沪渎高城今已残,独余木叶洒惊湍。

风云浩荡时将暮,江水萧条龙亦蟠。

千里吴乡多战伐,孤舟蜀客转饥寒。

弊裘涕泪兼新旧,终日思家敢怨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沪渎高城今已残,独余木叶洒惊湍。 风云浩荡时将暮,江水萧条龙亦蟠。 千里吴乡多战伐,孤舟蜀客转饥寒。 弊裘涕泪兼新旧,终日思家敢怨叹。

白话文翻译

沪渎的高城如今已经残破,只剩下木叶洒落在急流中。 风云浩荡,天色将晚,江水萧条,龙也盘踞。 千里吴乡战事频繁,孤舟上的蜀客转而感到饥寒。 破旧的衣裘上,涕泪交加,新旧情感交织,整日思念家乡,却不敢怨叹。

注释

  • 沪渎:古代地名,今上海一带。
  • 高城:指古代的城墙。
  • 惊湍:急流。
  • 风云浩荡:形容天气变化剧烈。
  • 萧条:形容景象冷清。
  • 龙亦蟠:比喻江水深沉,有如龙蟠。
  • 吴乡:指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
  • 蜀客:指来自四川的旅人。
  • 弊裘:破旧的衣裘。
  • 涕泪:眼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沪渎地区的残破景象,以及诗人自身的孤寂和思乡之情。诗中反映了战乱频发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作为旅人的艰辛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沪渎的残破景象为背景,通过“高城已残”、“木叶洒惊湍”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条凄凉的画面。诗中“风云浩荡时将暮”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喻了时代的动荡不安。后两句“千里吴乡多战伐,孤舟蜀客转饥寒”,直接表达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诗人自身的孤寂和困苦。结尾的“弊裘涕泪兼新旧,终日思家敢怨叹”,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困境中不敢怨叹的无奈心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沪渎高城今已残:沪渎的高城如今已经残破,象征着时代的衰败。
  2. 独余木叶洒惊湍:只剩下木叶洒落在急流中,描绘了萧条的景象。
  3. 风云浩荡时将暮:风云浩荡,天色将晚,隐喻时代的动荡不安。
  4. 江水萧条龙亦蟠:江水萧条,龙也盘踞,比喻江水深沉,有如龙蟠。
  5. 千里吴乡多战伐:千里吴乡战事频繁,反映了战乱的社会背景。
  6. 孤舟蜀客转饥寒:孤舟上的蜀客转而感到饥寒,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困苦。
  7. 弊裘涕泪兼新旧:破旧的衣裘上,涕泪交加,新旧情感交织。
  8. 终日思家敢怨叹:整日思念家乡,却不敢怨叹,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心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水萧条龙亦蟠”,将江水比喻为龙蟠,形象生动。
  • 拟人:如“风云浩荡时将暮”,将风云拟人化,增强了诗意。
  • 对仗:如“弊裘涕泪兼新旧”,对仗工整,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沪渎的残破景象和诗人的孤寂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和悲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城已残:象征时代的衰败。
  • 木叶洒惊湍:描绘萧条的景象。
  • 风云浩荡:隐喻时代的动荡不安。
  • 江水萧条:比喻江水深沉。
  • 龙亦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深沉。
  • 弊裘涕泪:表达了诗人的困苦和情感交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沪渎高城今已残”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 A. 繁华的都市
    • B. 残破的城墙
    • C. 宁静的乡村
    • D. 热闹的市场
  2. 诗中“风云浩荡时将暮”一句,隐喻了什么?

    • A. 天气变化
    • B. 时代的动荡不安
    • C. 自然的美丽
    • D. 人生的无常
  3. 诗中“弊裘涕泪兼新旧”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思念和无奈
    • D. 平静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袁凯的《沪渎龙王庙晚眺》: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对国家的忧虑,而袁凯的诗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孤寂和困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袁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杜甫诗选》:可以对比杜甫的诗作,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