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会稽竹箭东南美,化作经黄纸叠层。
旧日土毛无用处,剡中老却一溪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会稽地区的竹子(竹箭)在东南方的美丽,经过加工后变成了黄纸,层层叠叠。过去那些没用的土毛(指竹子的根部和毛茸茸的部分),如今在剡溪旁却成为了老藤的栖息之地。
注释
- 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
- 竹箭:竹子制作的箭,象征着精美的工艺。
- 经黄纸:指用竹子制成的纸,古时书写用纸。
- 土毛:指竹子的根部和杂毛,通常认为没有用处。
- 剡中:指剡溪,位于今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区。
- 老却一溪藤:指在剡溪旁长满的老藤,寓意自然的生长与回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生卒年不详),字子亨,号东溪,宋代诗人,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描绘自然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经济文化繁荣的阶段,诗人通过描绘竹子的美丽及其转化为纸的过程,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竹子在会稽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再利用。诗中的“会稽竹箭”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态美,更点出了竹子在地方文化中的重要性。竹子从自然生长到被加工成纸,象征着人类智慧的运用,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诗中提到“旧日土毛无用处”,则表达了一种对传统与过去的思考,似乎在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珍视。最后一句“剡中老却一溪藤”则以老藤作为结尾,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以竹子为线索,纵深探讨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会稽竹箭东南美:描绘竹子的美丽,强调了地域特征和竹子本身的优雅。
- 化作经黄纸叠层:描述竹子被加工成纸,展现了自然资源的转变与人类的创造力。
- 旧日土毛无用处:反思过去的竹子根部被视为无用,暗示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忽视。
- 剡中老却一溪藤:描绘剡溪旁的自然景象,老藤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循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竹箭”,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诗句中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如“会稽竹箭”与“经黄纸叠层”,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竹子、纸、藤等意象交错,形成丰富的自然画面。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赞美自然的美丽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珍视。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反思,启发人们更好地珍惜与利用自然资源。
意象分析
- 竹子:象征着坚韧与美丽,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 黄纸:代表着文化与知识的传承,竹子与纸的转化暗示着人类的智慧。
- 老藤: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体现了自然的持久与恒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会稽竹箭”指代什么?
- A. 一种武器
- B. 竹子
- C. 一种植物
-
“化作经黄纸叠层”中的“经”字可以理解为:
- A. 书写的材料
- B. 经历的过程
- C. 一种哲学
-
诗中提到的“剡中”是指哪个地方?
- A. 浙江
- B. 江苏
- C. 安徽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 by 郑燮:同样以竹子为主题,传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 《静夜思》 by 李白:虽主题不同,但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曾几的《剡溪竹纸三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曾几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山水的孤寂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