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酿酒乡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5-03 23:00:03

酒泉郡郭果何在,校尉兵厨安足求。

即使愁城攻得破,策勋当拜醉乡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酿酒乡四首 其二
作者: 曾几 〔宋代〕
酒泉郡郭果何在,
校尉兵厨安足求。
即使愁城攻得破,
策勋当拜醉乡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酒乡的思念与对功名利禄的无所谓。诗中提到酒泉郡和校尉,表达了对军功的渴望,但最后却觉得即使打破愁城,得到功勋,自己也愿意醉在家乡的酒乡中,不愿追逐名利。

注释

  • 酒泉郡:古代地名,指的是一个以酿酒著称的地方。
  • 郭果:此处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或人物,具体不详。
  • 校尉:古代军官的称谓,这里引申为军人。
  • 兵厨:军队的厨房,表示与军队相关的生活。
  • 愁城: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愁苦之地。
  • 策勋:指的是获得功勋的奖赏。
  • 醉乡侯:指的是醉酒之地的功名,暗指诗人宁愿享受酒乡的生活,而不是追求官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几,字子文,号良士,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抒情和描写自然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曾几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诗人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漠然,反映了士人心中的无奈与选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酒乡的描绘与对军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的“酒泉郡郭果何在”,让人感受到一种对故乡的思念,诗人以酒乡作为情感的寄托,表明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校尉兵厨安足求”,则流露出对军营生活的不满,对功名的冷淡态度。诗人似乎在质疑追逐名利的意义,认为即使能打破愁城,获得功勋,也不如在醉乡中安享生活。整首诗充满了对家乡酒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对战争和功名的反思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酒泉郡郭果何在:诗人首先引入酒泉郡这一地名,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同时提问郭果何在,暗示对过往的追忆。
  2. 校尉兵厨安足求:直接转向军营生活,表达对军职的冷淡,认为这远不足以满足内心的渴望。
  3. 即使愁城攻得破:设想如果能够攻克愁城,结果也未必能带来真正的满足。
  4. 策勋当拜醉乡侯:最终,诗人选择醉乡的生活,强调了个人情感与理想生活的优先性。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反问:通过提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诗的哲理性。
  • 比喻:将功名与酒乡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选择与取舍。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家乡酒乡的向往与对士人生活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平静生活的渴望,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和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乡:象征着宁静、快乐与乡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归属感。
  • 愁城: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压迫,反映了社会动荡的现状。
  • 校尉:象征着功名与地位,代表了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提到的“酒泉郡”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军营
    • B. 以酿酒著称的地方
    • C. 战争城市
  2. 诗中提到的“校尉”是什么身份?

    • A. 农民
    • B. 商人
    • C. 军官
  3. 诗人对功名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淡漠
    • C. 忽视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曾几《家酿酒乡四首 其二》杜甫《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曾几更强调对酒乡的向往,而杜甫则是对亲情的怀念。
  • 李白《将进酒》则与曾几的酒乡主题相似,但李白更强调豪情与饮酒的快意,而曾几则更倾向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曾几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鉴赏辞典》:提供古诗词的背景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