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人试历览。旧迹已丘墟。巴水萦非字。楚山断类书。荒城高仞落。古柳细条疎。烟芜遂若此。当不为能居。
白话文翻译:
游人来此观赏,昔日的遗迹已化为丘墟。巴水环绕,已无字可记。而楚山远处,似乎与古书断绝。荒凉的城池高高耸立,古老的柳树枝条稀疏。烟雾弥漫,杂草丛生,看来如此,不应再为此地安居。
注释:
- 历览:游览、观看。
- 丘墟:指土丘和废墟,暗示古迹已经破败。
- 巴水:指巴蜀地区的水流,显示地域特色。
- 萦:环绕、缠绕。
- 楚山:指楚地的山脉,象征着历史与文化。
- 高仞:高墙或高地,这里形容荒城的高耸。
- 细条疎:古柳的枝条稀疏,表现出岁月的沧桑。
- 烟芜:烟雾弥漫的杂草,象征荒凉与无生气。
- 当不为能居:这里指不应再在此地安居,表达对荒凉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阴铿,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具有浓厚的乡愁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游览武昌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对故土的思念,时代动荡使得曾经繁荣的地方如今变得荒凉,诗人通过游览旧地,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人生无常的沉思。
诗歌鉴赏:
《登武昌岸望诗》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忧伤情怀的诗。诗人通过游览武昌这一历史悠久的地方,怀念昔日的繁华与文化,然而如今只剩下斑驳的旧迹。开篇“游人试历览”,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往昔的追忆与探索,但“旧迹已丘墟”则突显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诗中“巴水萦非字,楚山断类书”,描绘了江河与山脉的景象,似乎在诉说着无数的历史故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故事已难以再现。
诗人通过“荒城高仞落”和“古柳细条疎”的描绘,展现了一个被遗弃的景象,古城的高耸与柳树的稀疏,象征着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再,生命的迹象在这片废墟中显得格外渺小。而最后一句“烟芜遂若此,当不为能居”,更是直白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无奈与失落,提示人们对于历史遗址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游人试历览:游人来到此地,尝试着回顾。
- 旧迹已丘墟:曾经的辉煌已成废墟。
- 巴水萦非字:巴水环绕,却没有文字记录。
- 楚山断类书:楚山远处,仿佛与古书断绝联系。
- 荒城高仞落:荒凉的城池高高耸立,似乎在诉说着过往。
- 古柳细条疎:古老的柳树枝条稀疏,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烟芜遂若此:烟雾与杂草弥漫,环境荒凉。
- 当不为能居: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应再考虑在此安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丘墟”比喻历史的遗迹,暗示沧桑。
- 拟人:古城和柳树似乎都有生命,传达出情感。
- 对仗:如“高仞落”和“细条疎”,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惋惜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人不仅在回望过去,更是在思考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人:代表外来者,象征对历史的探索。
- 旧迹:历史的遗留,承载着文化的记忆。
- 巴水、楚山:自然景观,表现地域特色与历史深度。
- 荒城、古柳:象征着衰败与时间的无情。
- 烟芜:象征荒凉与无生气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旧迹已丘墟”的意思是: A. 昔日的繁华依旧
B. 曾经的遗迹已化为废墟
C. 这里有很多游人
D. 城市依然繁荣 -
诗中提到的“巴水”指的是: A. 一条大河
B. 地名
C. 一种植物
D. 无关的事物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自然的美丽
B. 对历史的怀念与感慨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 李白
- 《滕王阁序》 王勃
诗词对比:
《滕王阁序》同样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但王勃的豪放与阴铿的沉郁风格不同,前者更显气势磅礴,后者则更倾向于细腻的描绘与内心的沉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与历史:文化的交织》
- 《南北朝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