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判白同朝散见别》
时间: 2025-01-11 10:0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土民勤不带牛,
观农时得看耕楼。
老惭卧阁思投绂,
恩假祠宫换典州。
就第未荒三径菊,
过江无俟五湖舟。
题舆别乘方腾逸,
讵肯相从物外游。
白话文翻译
这片乐土上,百姓勤劳,竟然不需要牛来耕作;
我站在高楼上,欣赏农时的景象。
年纪已大,躺在书房中,愧疚地思念那投身仕途的日子;
恩典让我暂时在祠堂中,换得典籍之职。
就算家中三条小径的菊花不再荒废,
乘船过江时,也不必等候五湖的舟船。
题写的舆论与别人的乘坐让我心情愉悦,
怎肯随波逐流,享受物外的闲游呢?
注释
- 乐土:指丰饶安乐的土地。
- 民勤:百姓勤劳。
- 耕楼:高楼,观赏农田的地方。
- 老惭:年老而感到羞愧。
- 卧阁:躺在书房中。
- 投绂:投身官场,绂为官服。
- 恩假:恩典的假托。
- 典州:管理地方的职务。
- 三径菊:三条小径旁的菊花,象征田园风光。
- 过江无俟:过江时不必等待。
- 题舆:题写的车舆。
- 方腾逸:方兴之姿,轻松自在的状态。
- 讵肯:岂肯,表示不愿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颂(1039年-1112年),字子美,号景思,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和科学家。他以其诗词、书法和科学成就而闻名,尤其在天文、气象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颂担任官职期间,表现了他对乡土的热爱与对官场生活的思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人往往面临仕途与田园的选择,苏颂在诗中表达了对农田和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无奈。
诗歌鉴赏
苏颂的《和通判白同朝散见别》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诗中描绘的乐土和勤劳的百姓,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乡村气息。诗人在高楼上俯瞰农田,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与反省。随着年纪渐长,诗人感到对投身仕途的羞愧,流露出一种对往昔光辉岁月的怀念。
从“恩假祠宫换典州”可见,苏颂虽身处官场,却依然心系田园,显示了他对自然与乡土的眷恋。后半部分的意象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虽然他身处繁忙的官场,但心中始终渴望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描绘得以传达,充分展示了苏颂作为诗人的艺术才华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乐土民勤不带牛:描绘了一幅丰饶的田园景象,百姓勤劳,甚至不需要牛来耕作,体现出农业的繁荣。
- 观农时得看耕楼:诗人站在高楼上,观察农时的变化,表现出他对农田的关心及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 老惭卧阁思投绂:年纪渐长,诗人感到羞愧,躺在书房中思念投身仕途的理想和抱负。
- 恩假祠宫换典州:诗人因恩典获得暂时的职务,但内心依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疑虑。
- 就第未荒三径菊:即使家中三条小径的菊花没有荒废,诗人也不忘农村的美好意象。
- 过江无俟五湖舟:诗人乘船过江,表示生活的安然与自由,不必等待繁忙的生活。
- 题舆别乘方腾逸:描述了诗人心境的轻松,虽然身处官场,但内心向往自由。
- 讵肯相从物外游:诗人对物外游的抵触,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农田与官场、闲适与忙碌,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意象:以“乐土”、“耕楼”、“三径菊”等自然意象,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拟人:在描述农田时,赋予其生动的生命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表现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传达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乐土:象征着安乐与富饶的生活。
- 耕楼:代表对农田的观察与对自然的热爱。
- 三径菊:象征着闲适的田园生活。
- 五湖舟:代表自由的生活方式与对远方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土”是什么意思? A. 丰饶的土地
B. 荒凉的地方
C. 繁华的城市
D. 贫瘠的乡村 -
“老惭卧阁思投绂”中的“绂”指的是什么? A. 书籍
B. 官服
C. 庭院
D. 鱼网 -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A. 向往
B. 反感
C. 无所谓
D. 高兴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对故乡的思念。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拒绝。
诗词对比
- 苏颂与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均表达对自然和乡土的热爱,然而苏颂在诗中更为明显地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思考与无奈,而陶渊明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苏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