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弘志上人归湖州
作者: 李嘉祐 〔唐代〕
山林唯幽静,
行住不妨禅。
高月穿松径,
残阳过水田。
诗从宿世悟,
法为本师传。
能使南人敬,
修持香火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环境,行走与停留都不妨碍修禅的心境。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小径,夕阳照耀着水田。诗歌的灵感源于前世的领悟,佛法则是我的本师所传。这样能够让南方的人们尊敬,修持也因此有了香火的缘分。
注释:
- 幽静:形容环境安静、宁谧。
- 行住不妨:行走和停留都不妨碍修禅。
- 高月:指明亮的月亮。
- 松径:松树间的小路。
- 残阳:指落日的余晖。
- 水田:种植水稻的田地。
- 宿世:前世、过去的生命。
- 法:佛教的法理。
- 香火缘:指修行和信仰的因缘。
典故解析:
“香火缘”暗指佛教徒对佛祖和法师的敬仰与信仰,香火指的是祭祀和敬奉所用的香烛。诗中提到的“南人”,可能是指南方的信仰者,暗示了诗人希望弘扬佛法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嘉祐,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哲理思考,体现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嘉祐与弘志上人分别之际,弘志上人将返回湖州,李嘉祐借此机会表达对其的敬意与祝福,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禅宗思想的喜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弘志上人的敬意和对禅宗的理解。开篇“山林唯幽静”,即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自然的静谧。接着,诗人用“高月穿松径,残阳过水田”描绘出美丽的自然画面,既有明月的清辉,又有夕阳的余晖,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佛法的思考,强调“诗从宿世悟,法为本师传”,表达了从前世中领悟到的诗意和对佛法的传承。诗人通过自己对佛理的理解,能够让南方的人尊敬,也许是希望弘扬佛教文化、传播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的虔诚,体现了唐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内心宁静的思想特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林唯幽静:描绘出山林的宁静,暗示修行的环境。
- 行住不妨禅:行走与停留都不妨碍内心的禅修。
- 高月穿松径:月光透过松林的小路,意象美丽而清幽。
- 残阳过水田:夕阳洒在水田上,画面温暖而富有诗意。
- 诗从宿世悟:表达诗歌的灵感源于前世的领悟,哲理深邃。
- 法为本师传:佛法是从本师那里传承而来,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 能使南人敬:能够使南方的人尊敬,传递了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 修持香火缘:修持能够与信仰相结合,强调因缘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月穿松径”,用月亮和松树的意象比喻宁静的氛围。
- 对仗:如“行住不妨禅”与“诗从宿世悟”,形成对称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借自然的美景表达对佛法的敬仰与对弘志上人的祝福,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禅宗的理解与追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林:象征自然的静谧,传达出修行的环境。
- 高月:象征明亮与清晰,代表着智慧与知识。
- 残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来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 水田:象征丰收与希望,连接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林唯幽静”所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A. 热闹
B. 宁静
C. 复杂 -
“高月穿松径”中的“高月”指的是?
A. 太阳
B. 明亮的月亮
C. 星星 -
“修持香火缘”中的“香火”指的是?
A. 美食
B. 祭祀和敬奉
C. 服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嘉祐的这首诗与王维的《鹿柴》进行对比,王维的诗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李嘉祐则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对佛教思想的深入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嘉祐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