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时间: 2025-01-26 07:17:11

春入东郊雪渐融,熙熙天气报年丰。

万家灯火分明月,几处笙歌杂暖风。

短发已无丹可黑,衰颜犹有酒能红。

溪山容我閒来往,先具扁舟访钓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入东郊雪渐融,
熙熙天气报年丰。
万家灯火分明月,
几处笙歌杂暖风。
短发已无丹可黑,
衰颜犹有酒能红。
溪山容我閒来往,
先具扁舟访钓翁。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到了东郊,雪逐渐融化,
熙熙攘攘的天气预示着丰收的年头。
万家灯火映照着明亮的月光,
几处传来笙歌声伴随着暖风。
短发已经没有染发的颜色,
衰老的面容仍然因酒而显得红润。
溪山愿意让我闲游,
我先准备一只扁舟去访钓翁。

注释

  • 熙熙:形容人多而热闹的样子。
  • 灯火:指的是夜晚家庭点燃的灯光。
  • 笙歌:笙是一种乐器,这里指的是音乐和歌声。
  • 短发:指头发较短,可能暗示年轻时的风采。
  • :指红色,通常用以形容头发的颜色。
  • 钓翁:钓鱼的老人,象征一种闲适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懋德是元代的诗人,生于元代中期,活跃于文人圈中。他的诗作多以写景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宵节之际,正值春天来临,传统上该节日是庆祝丰收和团圆的日子,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节日的热闹,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元宵》一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元宵节的欢庆氛围。首联“春入东郊雪渐融”以“春”字为主题,描绘出春天的到来,伴随着融化的雪,暗示着万物复苏。次联“熙熙天气报年丰”则揭示了农耕社会对丰收的期盼。全诗的意象交织,既有自然的景色,又有社会的生活,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中间的两联“万家灯火分明月,几处笙歌杂暖风”通过对灯火和音乐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热闹的节日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元宵节的欢庆之中。最后两句“短发已无丹可黑,衰颜犹有酒能红”则转向个人的感慨,诗人以自我为参照,感叹岁月的流逝,但仍不忘享受生活的乐趣。结尾的“溪山容我閒来往”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表达出诗人对悠闲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入东郊雪渐融:春天来临,东郊的雪开始融化,象征着季节的变化。
  • 熙熙天气报年丰:热闹的天气预示着丰收的年景,表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 万家灯火分明月:夜晚,万家灯火辉煌,映照着明亮的月光,营造了温馨的节日氛围。
  • 几处笙歌杂暖风:几处传来的音乐与和煦的春风交织,增添了节日的生动感。
  • 短发已无丹可黑:诗人感叹自己年轻时的短发如今已无染色的光泽,暗示岁月无情。
  • 衰颜犹有酒能红:尽管面容衰老,但借酒仍能使脸色红润,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溪山容我閒来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希望能在溪山之间悠闲往来。
  • 先具扁舟访钓翁:想要准备一只小舟去拜访钓鱼的老人,象征着对悠闲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家灯火”和“几处笙歌”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酒能红”比喻生活的乐趣。
  • 拟人:将“溪山”拟人化,表现出自然的亲切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元宵节的喜庆氛围的赞美,以及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代表寒冬的结束与新生的开始。
  • 灯火:象征团圆与温暖的家庭氛围。
  • 笙歌:代表节日的欢庆与生活的乐趣。
  • :象征享受生活的态度。
  • 溪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悠闲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春节
    • D. 端午节
  2. 诗人用什么象征衰老的表现?

    • A. 灯火
    • B. 短发
    • C. 酒
    • D. 笙歌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对过去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盼
    • C. 对生活的享受
    •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自华《元宵夜》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懋德的《元宵》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节日的描写上各有千秋,前者重在自然景色与生活情趣,后者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这种对比展示出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独特理解与表现方式。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懋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