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子胜仲登第》

时间: 2025-01-22 13:39:08

广场笔阵数千人,喜汝穿杨箭镞亲。

庆绪绵长时幸会,文科兴复事还新。

昔年继榜熙宁岁,今偶同科绍圣春。

从此莫教书种断,孙曾应复值昌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广场笔阵数千人,喜汝穿杨箭镞亲。
庆绪绵长时幸会,文科兴复事还新。
昔年继榜熙宁岁,今偶同科绍圣春。
从此莫教书种断,孙曾应复值昌辰。

白话文翻译:

广场上聚集了数千人,庆贺你在箭靶上百发百中。
庆贺的情绪绵延不绝,正值这个时机的相逢,文科的兴盛又再度焕发新的生机。
回想当年我在熙宁年间考中榜单,如今偶然与你一起同科在绍圣年间。
从今以后不要让书香断绝,我的孙子和曾孙应该会再次赶上这个好时光。

注释:

  • 广场:指考场,聚集了众多考生。
  • 穿杨:指箭射中靶心,形容考生的成绩优异。
  • 庆绪:庆贺的情绪或气氛。
  • 文科:指当时的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文采和学问。
  • 熙宁:北宋时期的一个年号,象征着盛世。
  • 绍圣:北宋时期的另一个年号,表达了与历史的连接。
  • 昌辰:指好的时机、吉日,象征着繁荣的未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书思,生活在宋代,诗人以其文采和对科举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作往往关注社会和个人命运,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科举考试中,表达了对考生成功的祝贺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人才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考生的热切祝贺和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开篇以“广场笔阵数千人”描绘了考场的热烈气氛,显示出众多学子为实现理想而聚集的景象,充满生机。接着“喜汝穿杨”用箭射中的比喻,形象地传达了考生的优异成绩,展现了诗人对其成功的欢欣鼓舞。

“庆绪绵长时幸会”一语,既表达了庆祝的氛围,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是对命运交汇的珍视。通过“文科兴复事还新”,诗人指出文科的重要性,以及时代的变迁与延续,反映了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展望。

后两句则以个人经历为例,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从此莫教书种断”,更是寄予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希望书香门第能够延续。整首诗在恭贺中流露出对社会的关怀与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广场笔阵数千人:描绘考生聚集的场景,反映出竞争激烈。
    • 喜汝穿杨箭镞亲:用生动的比喻表达对考生成绩的赞美。
    • 庆绪绵长时幸会:庆祝的氛围延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遇。
    • 文科兴复事还新:文科的复兴象征着时代的进步。
    • 昔年继榜熙宁岁:回忆过去的辉煌,强调历史的延续性。
    • 今偶同科绍圣春:与现在的成功形成对比,寄托希望。
    • 从此莫教书种断:对未来的期待,希望书香能够延续。
    • 孙曾应复值昌辰:表达对后代的期望,希望他们也能有出色的表现。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穿杨”比喻考生的优异表现。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
    • 排比:如“孙曾应复值昌辰”,增强了语气的坚定。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着对考生成功的祝贺,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赞美,对知识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展示了浓厚的文化自豪感。

意象分析:

  • 广场:象征聚集和竞争的场所,反映出知识的重视。
  • 箭镞:象征准确和成功,寄托了对理想实现的期望。
  • 庆绪:象征喜庆的气氛,反映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 书香:象征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寄托了对后代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写
    B. 对考生的祝贺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B

  2. “喜汝穿杨”中的“穿杨”指什么?
    A. 进入山林
    B. 准确命中靶心
    C. 走向未来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熙宁”与“绍圣”分别代表哪个朝代的年号?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葛书思的《喜子胜仲登第》和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知识的重视和科举的赞美,而后者则更多地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