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广福寺》
时间: 2025-01-11 02:48: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非山中人,暂借山中宿。
灵风散微阴,片月出乔木。
蕙帐栖夕香,古井汲寒渌。
名缁多夙契,延坐同茗粥。
况与静者俱,缮性久已熟。
清词丽陶谢,玄谈干身毒。
所愧形迹拘,无由寄高躅。
钟声殷江岛,露气霭林麓。
良遇惬素怀,徘徊至天旭。
白话文翻译:
我并不是山中的人,只是暂时借宿于山中。
微风轻轻散开了阴影,月光透过高大的树木。
蕙草帐篷中飘荡着傍晚的香气,古井里汲出的水清凉甘甜。
名士之间相交已久,邀请我一起品茗吃粥。
更何况与那些清静的人共处,我的性情也已久成熟悉。
清丽的言辞如陶渊明、谢灵运,深奥的谈论却令我感到不适。
我只愧疚于被拘束的形迹,无法寄托我的高远志向。
钟声回荡在江岛,露气笼罩着山林。
良好的相遇使我心情愉悦,徘徊至天亮时分。
注释:
- 蕙帐:用蕙草编织的帐篷,象征清雅高洁。
- 缮性:修养性情,指内心修行已深。
- 清词丽陶谢:提到陶渊明和谢灵运,意指清雅的诗词风格。
- 名缁:高士或名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书思,宋代诗人,个性洒脱,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文情感,擅长山水田园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宿广福寺》写于作者在广福寺的夜晚,反映他在山中短暂的居住体验,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高洁志向的感慨。
诗歌鉴赏:
《宿广福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淡泊宁静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山中寺庙的悠然境界。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环境与内心感受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然与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开篇处,诗人明确表明自己并非山中的人,却因缘故借宿于此,显示出一种暂时的归属感,仿佛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接着,诗中描绘了山中环境的细腻景象,灵风、片月、蕙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在与友人的相聚中,诗人表达了与名士间的交往,品茗共坐,似乎在享受一种难得的心灵交流。然而,随着对话的深入,诗人又感到玄谈的深奥与自我性情的拘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此时,钟声与露气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宁静与思索的主题,让人体会到自然与内心的交融。
最后,诗人以“良遇惬素怀,徘徊至天旭”收尾,表达了他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满足与向往,仿佛在晨光中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希望和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非山中人,暂借山中宿。
- 表达诗人并非隐士,只是暂时在山中居住,开篇即设定了身份。
-
灵风散微阴,片月出乔木。
- 描绘了夜晚微风轻拂,月光透过树木的美丽景象,营造出清幽的环境。
-
蕙帐栖夕香,古井汲寒渌。
- 进一步描写了环境的清雅和宁静,蕙草的香气和古井的清水象征着恬淡与清新。
-
名缁多夙契,延坐同茗粥。
- 叙述与名士的交往,表现出友谊的温暖和宁静的生活。
-
况与静者俱,缮性久已熟。
- 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内心的修养更加成熟。
-
清词丽陶谢,玄谈干身毒。
- 提及陶渊明和谢灵运,表达对清雅词句的欣赏,同时对深奥谈话的反思。
-
所愧形迹拘,无由寄高躅。
- 诗人感到被世俗所束缚,无法寄托其高远的理想。
-
钟声殷江岛,露气霭林麓。
- 描绘了清晨钟声和露气的自然景象,增加了诗的意境。
-
良遇惬素怀,徘徊至天旭。
- 最后表达了对这种宁静生活的满足,待到天亮时的美好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灵风散微阴,片月出乔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如“蕙帐”、“古井”等,传达了清雅与宁静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清静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然态度,反映了宋代士人对内心修养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山中人:象征隐逸生活的人,代表高洁理想。
- 灵风、片月:自然景象,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蕙帐、古井:象征清雅与纯净,表达诗人的生活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借宿于哪个地方? A. 山中
B. 江边
C. 城市 -
诗中提到的“蕙帐”象征什么? A. 富贵
B. 清雅
C. 热闹 -
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淡然
C. 忽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体现隐逸思想。
- 王维《鹿柴》:通过山水意象展现宁静之美,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陶渊明诗集
- 王维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