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时间: 2024-09-19 21:19:09

夜向灵溪息此身,风泉竹露净衣尘。

月明石上堪同宿,那作山南山北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作者:张籍 〔唐代〕

夜向灵溪息此身,
风泉竹露净衣尘。
月明石上堪同宿,
那作山南山北人。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我来到灵溪边,身心在这里得到安息,
风声、泉水声和竹叶上的露水洗净了我衣裳上的尘埃。
月光照在石头上,正好可以和你一起过夜,
这算什么呢?就像是南山北山的两个陌生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休息,安息。
  • 衣尘:衣服上的尘埃。
  • :可以,能够。
  • 同宿:一起过夜。
  • 那作:这算什么?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月明石上”和“山南山北”的意象都与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月亮和山水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籍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维桢,生于公元766年,卒于公元830年。他以诗歌和散文见长,诗风清新自然,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张籍游历天竺寺时,表达了他在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清净自我的感受,同时也寄托了对灵隐寺僧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诗作。诗中,张籍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身心的放松与归属感。第一句“夜向灵溪息此身”,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所处环境和心境,灵溪的夜色使他得以休息,显示出安宁的氛围。接下来的“风泉竹露净衣尘”,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元素的清新与洗礼,风声、泉声与竹露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仿佛在告诉我们,身处自然中,可以洗去世俗的尘埃,内心得以澄明。

“月明石上堪同宿”,月光的映照让诗人联想到与灵隐寺僧人一同宿夜的情景,传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情谊。而最后一句“那作山南山北人”,则透出一种淡淡的哲思:即使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彼此的心灵却可以在这如月光般明亮的夜晚中相通。整首诗在清幽的环境中,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以及与友人间深厚的情谊,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洒脱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向灵溪息此身:夜晚来到灵溪边,身心在此得以安息,描绘出宁静的夜晚环境。
  2. 风泉竹露净衣尘:自然的声音与清露洗净了身上的尘埃,暗示了自然的洗礼与心灵的升华。
  3. 月明石上堪同宿:月光照在石头上,诗人期待与友人共享这宁静的夜晚,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
  4. 那作山南山北人: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心灵的交融却不受地理的限制,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元素与心情结合,形成鲜活的意象。
  • 对仗:如“风泉竹露”与“衣尘”,对称而生动。
  • 排比:多次提及自然元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友人的思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传达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溪:象征着清澈与宁静,代表诗人内心的安宁。
  • 月光:常常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 竹露:象征自然的纯洁与清新,洗去烦恼与尘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张籍
    D. 白居易

  2. “风泉竹露”中的“竹”主要象征什么?
    A. 忍耐
    B. 友谊
    C. 清新
    D. 孤独

  3. 诗中提到的“月明石上”意指什么?
    A. 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B. 诗人与友人一同宿夜的愿望
    C. 诗人的孤独
    D. 诗人的旅行经历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张籍的《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但王维更侧重于表现个人的孤独情感,而张籍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张籍通过月光的照射引发对友人的思念,王维则通过秋天的景色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张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