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胧月黄昏亭榭》

时间: 2025-01-22 05:48:20

胧月黄昏亭榭。

池上秋千初架。

燕子说春寒。

杏花残。

泪断愁肠难断。

往事总成幽怨。

幽怨几时休。

泪还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胧月黄昏亭榭。
池上秋千初架。
燕子说春寒。
杏花残。
泪断愁肠难断。
往事总成幽怨。
幽怨几时休。
泪还流。

白话文翻译:

在朦胧的月光下,黄昏时分的亭子显得特别清幽。
池边的秋千刚刚架好,燕子在低声诉说着春天的寒冷。
杏花已经凋零,泪水已经断了,但愁肠却难以割舍。
往昔的种种回忆只剩下幽怨,幽怨究竟何时才能停止,泪水依然流淌。

注释:

  • 胧月:指朦胧的月光,给人一种柔和、模糊的感觉。
  • 黄昏:指一天中日落后的时间,通常与忧伤、思念等情感相联系。
  • 秋千:一种儿童玩具,象征着童年及无忧无虑的时光。
  • 燕子:在中国诗词中,燕子常常代表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离别和思念。
  • 杏花:杏花象征春天,但这里提到“残”,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事物的凋零。
  • 泪断愁肠:形容悲伤至极,泪水流尽却仍然感到内心的愁苦。
  • 幽怨:内心隐秘的怨恨或思念,通常与爱情或过往经历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宋代诗人,字子华,号梅溪,江苏人。他的诗歌以清丽婉约、情感细腻著称,尤以词作见长,常表现对人生、爱情的思索与感悟。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对往昔的追忆与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黄昏的宁静与内心的愁苦,反映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沉思与对爱情的无尽眷恋。

诗歌鉴赏:

《昭君怨·胧月黄昏亭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往事的缅怀和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开篇的“胧月黄昏亭榭”,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月光与黄昏的结合,暗示了光阴的流逝和人心的孤独。接着,诗人提到“池上秋千初架”,通过秋千这一意象,唤起了对童年无忧无虑时光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失去的怀念。

燕子的出现,既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然而“春寒”的描述则暗示了现实的冷酷与无情。杏花的凋零更是点出生命的脆弱和爱情的无常,令诗人心中愁肠难断。最后,反复出现的“幽怨”一词,揭示了内心的痛苦和对往事的执念,使得整首诗在宁静中透出深深的哀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爱情无常的敏感与思考,令人感同身受,深思熟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胧月黄昏亭榭”:描绘出一个宁静、模糊的黄昏场景。
    • “池上秋千初架”:秋千的出现象征着童年与快乐,但此时却显得格外孤独。
    • “燕子说春寒”:燕子低语,暗示着春天的寒冷,表现出对过往的回忆。
    • “杏花残”:杏花的凋谢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 “泪断愁肠难断”:情感的深重,让人心痛不已。
    • “往事总成幽怨”:过往的回忆化为无尽的怨恨与思念。
    • “幽怨几时休”:对这种情感的无奈与期盼。
    • “泪还流”:即使泪水已流尽,心中的愁苦依然存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黄昏与内心的孤独相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说话”的能力,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句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爱情的深切怀念与无奈,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胧月:象征模糊的记忆与情感,带有柔和而又淡淡的忧伤。
  • 秋千:代表童年与快乐的时光,同时暗示失去的无奈。
  • 燕子: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思念,但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痛苦。
  • 杏花:美好事物的象征,凋零则代表着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 泪水:悲伤与思念的象征,流泪却难以释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胧月”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愤怒
    • D. 兴奋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秋千”象征着____。

  3. 判断题:诗中“泪还流”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释怀。 (对/错)

答案:

  1. B. 忧伤
  2. 童年与快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桃花扇底江南水》:同样表达了对美好逝去时光的怀念。
  • 《钗头凤·世情薄》:李清照的词中同样流露出对爱情的思索与感伤。

诗词对比:

  • 朱敦儒《昭君怨》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但朱敦儒更侧重于对往事的追忆,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当下情感的细腻描写。

本诗的情感基调深沉,细腻地刻画了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追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