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时间: 2025-01-11 06:19:50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

翠帐犀帘。

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云散香残。

风雨蛮溪半夜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 朱敦儒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
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
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白话文翻译: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从海角的凄凉梦境中醒来,却发现自己依旧身处繁华的长安。诗中描绘了翠绿色的帐子、犀牛角的帘子,依然斜倚着十二座山峰。美丽的女子为我弹奏着琴瑟,她的眉头微皱,发髻低垂。此时云散去,香气已然淡去,风雨中,蛮溪流淌,夜里寒意袭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角:意指边缘、偏僻之地,常用来形容孤独的地方。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繁华与美好。
  • 翠帐:绿色的帐篷,象征高雅与宁静。
  • 犀帘:用犀牛皮制成的帘子,象征奢华。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代指心中所爱。
  • 颦黛:指女子眉头微皱,黛指眉毛,形容她的美丽和忧愁。
  • 蛮溪:可能指异国的溪流,象征着异域的风情。

典故解析:

  • 长安: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文化繁荣,诗人常用其作为繁华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词风著称。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爱情的思考是其创作的重要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繁华与寂寞之间的对比,表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可能是源于他在长安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过去的怀念。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的词作,诗人通过对长安的描绘,表达出一种复杂的心境。在长安的繁华中,诗人却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篇的“一番海角凄凉梦”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忧伤,仿佛在梦中迷失。而梦醒后却来到长安,这种突兀的转变,正是诗人内心复杂情感的表现。

接下来的描述“翠帐犀帘”,用色彩和材质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奢华而又孤寂的氛围。玉人弹琴的画面美丽动人,但在“颦黛低鬟”的细节中又透出一丝忧愁,暗示着美丽背后可能隐藏的苦楚。最后一联“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则将诗人的思绪引向更加阴郁的情景,云散香残象征着美好的事物的消逝,而寒冷的夜雨则进一步加强了孤独感。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番海角凄凉梦:梦境充满凄凉,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2. 却到长安:从梦中醒来,反映出从梦境到现实的转变。
  3. 翠帐犀帘:描绘长安的奢华环境,形成对比。
  4. 依旧屏斜十二山:环境的静谧与美丽,暗示心中的依恋。
  5. 玉人为我调琴瑟:美丽的女子为自己演奏,表达对美的向往。
  6. 颦黛低鬟:细腻的描写,突显女子的美与忧愁。
  7. 云散香残:美好事物的消逝,暗示一种失落感。
  8. 风雨蛮溪半夜寒:寒冷的环境象征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对比:将海角的凄凉与长安的繁华形成强烈对比。
  • 拟人:女子调琴瑟的细腻描写,使其形象更生动。
  • 意象:通过翠帐、玉人等意象传达出美与忧的交织。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出对繁华与孤独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内心情感的深刻理解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角:象征孤独与凄凉。
  • 长安:象征繁华与美好。
  • 翠帐犀帘:象征奢华与宁静。
  • 玉人:象征爱情与美丽。
  • 云散香残:象征失落与怀念。
  • 蛮溪:象征异域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玉人”为何调琴瑟? A. 她在思念
    B. 她在欢愉
    C. 她在安慰
    D. 她在倾诉

  2. 诗词中描绘的环境是: A. 寂静的海角
    B. 繁华的长安
    C. 荒凉的戈壁
    D. 乡村的田野

  3. “云散香残”中的“香”指的是什么? A. 花香
    B. 诗人的心情
    C. 女子的妆香
    D. 过去的美好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朱敦儒与李清照在对爱情与孤独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李清照的作品多表现女性的细腻情感,而朱敦儒则在豪放中透出忧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该内容为对《采桑子》的全面分析,涵盖了诗文、白话文翻译、注释、背景、鉴赏、解析、意象分析、互动学习、比较与延伸等多个方面,便于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词的艺术魅力及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