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皇恩》

时间: 2025-04-28 01:42:12

体态玉精神,惺尫言语。

一点灵犀动人处。

绣香罗帕,为待别时亲付。

要人长记得,相思苦。

彩鸾独跨,蓝桥归路。

憔悴东风自蛮素。

桃叶杨花,又向空江欲度,任洛阳城里,春无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皇恩
作者: 陈允平 〔宋代〕

体态玉精神,惺尫言语。
一点灵犀动人处。
绣香罗帕,为待别时亲付。
要人长记得,相思苦。
彩鸾独跨,蓝桥归路。
憔悴东风自蛮素。
桃叶杨花,又向空江欲度,
任洛阳城里,春无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的优雅与思念之情。她的体态如玉,神情清丽,言语间透露着灵动之气。那一丝动人的情感,令人心醉。她用绣香罗帕作为相赠之物,期待着与恋人离别时的情景,希望能够长久铭记这份相思之苦。彩色的鸾鸟独自飞翔,回归的路在蓝桥之上。春风虽然带来了憔悴的气息,但在空中飞舞的桃叶和杨花,依然向着江面飘去。在洛阳城里,春天是那样的繁盛无数。


注释:

字词注释:

  • 体态: 身体姿态。
  • 玉精神: 比喻女子的气质清丽。
  • 惺尫: 形容言语清晰而富有生气。
  • 灵犀: 形容心灵相通。
  • 绣香罗帕: 用香料绣制的手帕。
  • 相思苦: 思念的痛苦。
  • 彩鸾: 彩色的鸾鸟,象征美丽与爱情。
  • 蓝桥: 传说中的蓝色桥,常用来象征离别与重逢。

典故解析:

  • 蓝桥: 传说中常常与离别和重逢的主题有关,暗示对恋人的思念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允平,宋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见称,作品多描写爱情、思念及自然景色,情感细腻而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墨客追求细腻情感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爱与思念的深切感受。


诗歌鉴赏:

《感皇恩》是一首典雅而充满情感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细腻描绘和对离别的深切感慨。词中“体态玉精神”以玉作为形象比喻,刻画了女性的优雅气质,传达出一种清丽而高洁的情感。接下来的“惺尫言语”则展现了她的聪慧与灵动,构建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形象。

在情感的表达上,“绣香罗帕”为待别时亲付,展现了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期盼的心情。相思之苦在这里被细腻地捕捉,表达了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接下来的“彩鸾独跨,蓝桥归路”更是将离别与重逢的主题升华,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整首词的意象丰富,春风、桃叶、杨花等自然元素的运用,使得情感表达更为生动,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词的最后一句“任洛阳城里,春无数”,既展现了春天的繁盛,也暗含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整首词在感情的细腻表达与自然意象的交融中,传递出一种深切的思念与期待,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体态玉精神: 形容女子的身姿优美,气质如玉。
  2. 惺尫言语: 形容她的言语清晰动人,充满智慧。
  3. 一点灵犀动人处: 形象地描绘出她那一丝动人的情感。
  4. 绣香罗帕,为待别时亲付: 用香绣的手帕作为相赠之物,表达依依不舍。
  5. 要人长记得,相思苦: 向恋人表达希望其能长久铭记这份思念的痛苦。
  6. 彩鸾独跨,蓝桥归路: 彩鸾独自飞翔,象征着孤独与离别。
  7. 憔悴东风自蛮素: 描述春风带来的憔悴感,暗示内心的苦楚。
  8. 桃叶杨花,又向空江欲度: 自然景象与思念交织,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9. 任洛阳城里,春无数: 洛阳的春天繁盛无比,然而思念却如影随形。

修辞手法:

  • 比喻: “体态玉精神”比喻女子的清丽。
  • 拟人: “桃叶杨花”似乎在诉说思念之苦。
  • 对仗: 整首词在结构上呈现出对称美感,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人们在美好春天中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过往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美与纯洁。
  • 彩鸾: 象征美丽的爱情与追求。
  • 春风: 代表青春与生命的气息。
  • 桃叶、杨花: 自然中春天的象征,寄托思念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体态玉精神”中的“玉”主要用来形容什么?

    • A. 性格
    • B. 外貌
    • C. 气质
    • D. 服饰
  2. “绣香罗帕”为待别时亲付”中,“待别”指的是什么?

    • A. 与恋人相聚
    • B. 离别的时刻
    • C. 送别的情景
    • D. 期盼重逢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失落
    • C. 思念
    • D. 愤怒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允平的《感皇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皆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体验,而陈允平则在自然与情感的结合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