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时间: 2025-01-25 23:45:42

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秋雨如漏壼,点滴连早暮。

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

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

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悲秋
陆游 〔宋代〕
秋灯如孤萤,熠熠耿窗户。
秋雨如漏壼,点滴连早暮。
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
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
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
可使江淮间,岁岁常列戍?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灯光像孤独的萤火虫,闪烁着照亮窗户。
秋雨像漏水的壶,滴滴答答连绵不绝。
我岂是楚国的逐臣,悲伤得只能写出怨恨的诗句?
每逢秋天难免感到悲伤,实在是因为忧国的缘故。
三军的将士们都老了,不再战斗,家家户户都困于沉重的赋税。
难道要在江淮之间,年复一年地驻守戍兵?


注释:

字词注释:

  1. 孤萤:指孤独的萤火虫,象征孤寂。
  2. 熠熠:形容光亮闪烁。
  3. 漏壼:指漏水的壶,象征秋雨绵延不绝。
  4. 楚逐臣:楚国的逐臣,指因失败而被迫离开国家的人,暗指失意之人。
  5. 怨句:指表达怨恨和悲愤的诗句。
  6. 岁岁常列戍:年复一年地驻守边防。

典故解析:

陆游在诗中提到的“楚逐臣”与历史人物相关,楚国的逐臣常常象征着失去国家和尊严的悲惨境遇,与陆游自己身处的国破家亡的境地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作品以爱国情怀为主,风格豪放而又细腻,常反映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交织。

创作背景:

《悲秋》创作于陆游晚年,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心系国家安危,感慨万千,情绪沉重,借秋天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


诗歌鉴赏:

《悲秋》是一首充满忧伤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天的孤寂与惆怅与国家的困境相结合。开头的“秋灯如孤萤”既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又隐含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接着“秋雨如漏壼”则更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氛围,象征着无尽的忧伤。陆游以“我岂楚逐臣”反问自我,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悲愤,继而流露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最后几句中提到“三军老不战”,更是令人感受到国家的衰败与士气低落。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个人的悲伤,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深刻思考,体现了陆游深邃的爱国情怀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秋灯如孤萤:通过比喻手法,展现孤独的情感。
  2. 熠熠耿窗户:强化光亮的形象,与孤独形成对比。
  3. 秋雨如漏壼:拟人化手法,表现秋雨的哀伤。
  4. 点滴连早暮:描绘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持续。
  5. 我岂楚逐臣:反问句,表达自我认同与痛苦。
  6. 惨怆出怨句:表明情感的深刻与痛苦。
  7. 逢秋未免悲:感叹秋天带来的悲伤。
  8. 直以忧国故:直接表露忧国的情感。
  9. 三军老不战:描绘士兵疲惫和国家的无奈。
  10. 比屋困征赋:展现民众的困境。
  11. 可使江淮间:表达对边防驻守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秋灯如孤萤”比喻孤独,增强情感。
  • 拟人:将秋雨拟人化,增加情感的深度。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自我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孤独与忧伤,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前景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秋灯:象征孤独和思念。
  2. 秋雨:象征忧伤和无尽的忧虑。
  3. 楚逐臣:象征失落与无奈。
  4. 三军:象征国家的力量与士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灯如孤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忧虑
    D. 愉快

  2. “三军老不战”指的是什么?
    A. 士兵老了,不再战斗
    B. 三军年轻,正准备出征
    C. 士兵们在欢庆
    D. 三军准备撤退

答案:

  1. B. 孤独
  2. A. 士兵老了,不再战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陆游的《悲秋》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但陆游的表现更为直接和沉重,而杜甫则在春天的背景下,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渴望与希望。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陆游与南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