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赤霞城畔女郎身,曾将罗袖障胡尘。
半岩竹泪犹啼月,一水菱花解照人。
那取藁砧还破镜,秪持完壁碎强秦。
江天风雨来何急,似觉诗成泣鬼神。
白话文翻译:
在赤霞城边,女郎的身影宛如轻纱;
她曾用罗袖遮挡胡人的尘土。
半山岩石上,竹子流泪似乎在对着明月啼哭,
水面上菱花映照出人的身影。
那怎么能用稻草做的砧板来补破镜呢?
只好把完好的壁画拿来修复破碎的强秦。
江天风雨来得何其急促,
似乎让人觉得这诗作能让鬼神为之哭泣。
注释:
- 赤霞城:指夕阳映照下的城池,象征美丽与沧桑。
- 罗袖:细腻轻盈的袖子,常用以描绘女子的柔美。
- 胡尘:指外族入侵者留下的尘土,暗指战乱。
- 竹泪:指竹子上的露水,形象地比喻悲伤。
- 菱花:水中的菱角花,象征清丽与宁静。
- 藁砧:用稻草做的砧板,象征粗糙与无奈。
- 强秦:指战国时期的秦国,象征强权与破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和文学家,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凊风岭》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凊风岭》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诗。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人世间悲剧的深思。开头两句通过描绘女郎和她的罗袖,构建出一种温柔而又细腻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而“胡尘”的提及则是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直接反映,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战争的愤慨与无奈。接下来“竹泪”和“菱花”的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情感,竹子的泪水与月亮的对比,构成了一种悲伤的美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两句则以强烈的情感升华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风雨来临的无奈与对创作的执着,甚至让鬼神为之泣泪,显示出诗歌的力量与艺术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赤霞城畔女郎身:描绘了一个女子的身影,设定了诗的背景。
- 曾将罗袖障胡尘:说明女子曾为抵挡外敌而遮挡尘埃,暗示战乱。
- 半岩竹泪犹啼月:描绘出半岩竹子上露水的意象,情感深沉。
- 一水菱花解照人:水面上的菱花映照出人的身影,象征清丽。
- 那取藁砧还破镜:提及修补破镜的无奈,象征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秪持完壁碎强秦:强调了对强权的反抗与无奈。
- 江天风雨来何急:描绘风雨的急促,暗示外界的动荡。
- 似觉诗成泣鬼神:表达了诗歌的力量,能感动鬼神,强调艺术的伟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泪”比喻悲伤,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竹子的泪水与月亮的对比,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女子的形象和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动荡社会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赤霞:象征美好与温暖,暗含希望的意象。
- 女郎:代表柔美与无辜,反映了对女性的赞美。
- 胡尘:象征战争与动乱,体现了对外敌的警惕。
- 竹泪:象征悲伤与无奈,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 菱花:象征清丽与宁静,反映了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凊风岭》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徐渭
- C. 杜甫
- D. 苏轼
-
诗中“赤霞城”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美好与温暖
- C. 哀伤
- D. 迷茫
-
“竹泪”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D. 平静
答案:
- B. 徐渭
- B. 美好与温暖
- B.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徐渭的《凊风岭》与杜甫的《春望》都反映了社会动荡下的忧虑,但徐渭更侧重于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关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选读》
- 《明代文学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