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杯(与本调不同)》

时间: 2025-04-29 10:16:16

落梅暑雨消残粉,云重烟深寒食近。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行杯
冯延巳

落梅暑雨消残粉,云重烟深寒食近。
罗幕遮香,柳外秋千出画墙。
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入帘春睡重。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

白话文翻译:

落梅在炎热的雨水中渐渐消散了最后的花粉,阴云密布,烟雾弥漫,寒食节即将来临。
罗幕遮住了香气,柳树外的秋千映出画墙的轮廓。
春天的山峦仿佛颠倒,凤钗横插,飞舞的絮状花朵飘入窗帘,春眠沉重。
梦中美好的约会,只有庭院中的花朵和明月知晓。

注释:

  • 落梅:指梅花凋零,象征春天的结束。
  • 暑雨:夏天的雨,暗示季节的转换。
  • 寒食:指寒食节,古代节日,纪念介之推。
  • 罗幕:轻薄的帘幕,遮挡香气。
  • 柳外秋千:秋千在柳树外,暗示闲适的生活。
  • 春山颠倒:春天的山景仿佛颠倒,表现作者的迷惘。
  • 飞絮:杨柳絮飞舞,象征春天的景象。
  • 春睡重:春天的沉睡,表现懒惰与迷恋。

典故解析:

  • 寒食节:节日源于春秋时期,为纪念介之推的节日,期间禁火冷食。
  • 钗横凤:指女性的配饰,常用于描绘女子的美丽与风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冯延巳,字子固,唐代著名词人,以词风清丽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唐代,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冯延巳的《上行杯》在描绘春天的景象时,将自然与情感紧密结合。诗的开头提到“落梅”和“暑雨”,暗示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来临,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通过“罗幕遮香”与“柳外秋千”,展现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生活场景,仿佛在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
而“春山颠倒钗横凤”则使人感受到一种错乱的美,仿佛春天的景象让人迷失方向,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挣扎和对美好恋情的向往。最后两句“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隐秘,只有自然的元素能够知晓他心中的秘密。整首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与美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自然现象表现时间的流逝,象征春去夏至。
    • 第二联描绘了宁静美好的生活场景,展现诗人悠闲的情绪。
    • 第三联通过对春山的比喻,表现出一种迷惘与困惑。
    • 第四联则通过梦境的隐喻,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山颠倒”,通过形象化的比喻,传达复杂的情感。
    • 拟人:如“庭花与月知”,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情感更为细腻。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春天的惋惜,对美好恋情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沉思,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春天的逝去与美好回忆。
  • 秋千:代表闲适的生活,隐喻童年的乐趣与美好。
  • 春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变化,同时也隐喻内心的迷惘。
  • 庭花与月:代表心中的秘密与对爱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落梅暑雨消残粉”中的“落梅”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开始
    • B) 春天的结束
    • C) 夏天的到来
    • D) 秋天的降临
  2. “梦里佳期,只许庭花与月知”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友情的渴望
    • B) 对爱情的渴望
    • C) 对自然的热爱
    • D) 对生活的无奈

答案

  1. B) 春天的结束
  2. B) 对爱情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冯延巳《上行杯》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但冯延巳更倾向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李清照则更直接表达个人情感的深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冯延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