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题真娘墓(真娘吴中乐妓墓在虎丘山下寺中)》

时间: 2025-01-11 09:51:51

虎丘山下剑池边,长遣游人叹逝川。

罥树断丝悲舞席,

出云清梵想歌筵。

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

一自香魂招不得,只应江上独婵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人题真娘墓
作者:李商隐

虎丘山下剑池边,
长遣游人叹逝川。
罥树断丝悲舞席,
出云清梵想歌筵。
柳眉空吐效颦叶,
榆荚还飞买笑钱。
一自香魂招不得,
只应江上独婵娟。

白话文翻译

在虎丘山下的剑池旁,
游人不禁感叹流逝的时光。
树枝上悬挂着断丝,悲伤地舞动着席子;
从云间飘出的清音,仿佛在想念歌唱的筵席。
柳眉轻轻吐出怨愁的叶子,
榆荚随风飞舞,仿佛在追逐笑声和欢愉。
唯有那香魂再也无法召唤,
只应在江边孤独的月影中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剑池:指虎丘山下的一个池塘,传说与剑有关,是游人游览的胜地。
  • :缠绕、挂住。
  • 清梵:清静的梵音,指佛教音乐。
  • 买笑钱:指用钱财来换取欢笑,暗喻歌妓的生活。
  • 香魂:指真娘的灵魂。
  • 婵娟:指明月,寓意孤独和美丽。

典故解析
真娘:历史上著名的吴中乐妓,因其美丽与才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她的墓在虎丘山下,李商隐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她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他的诗歌常常运用丰富的象征与隐喻,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创作背景
《和人题真娘墓》写于李商隐晚年,反映了他对逝去的时光和美好事物的缅怀。真娘的墓地成为了他抒发情感的载体,诗中流露出对生命无常和美好事物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真娘的墓为背景,展现了李商隐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深切怀念。开篇便以“虎丘山下剑池边”点明地点,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伤的氛围。紧接着“长遣游人叹逝川”,通过游人的叹息引入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惋惜与追忆。

接下来的四句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乐妓生活的交融:“罥树断丝悲舞席”描绘了树枝上断裂的丝绦,象征着乐妓生活的悲凉;“出云清梵想歌筵”则通过清雅的音乐,唤起人们对往昔歌唱场景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向往。

“柳眉空吐效颦叶,榆荚还飞买笑钱”描绘了柳树和榆树的形象,柳眉吐叶象征美人的愁思,而榆荚飞舞则暗示乐妓的生活中虚荣与欢笑的交易。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乐妓的生活状态,突显出一种哀伤与无奈。

最后两句“一自香魂招不得,只应江上独婵娟”则是李商隐对真娘的哀悼,表达了对她香魂的无奈感叹,暗示她的美好已无法再现,只有月影在江上孤独徘徊,突显出对美好已逝的深切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虎丘山下剑池边”:设定地点,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长遣游人叹逝川”:游人的叹息引入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3. “罥树断丝悲舞席”:用比喻展现乐妓生活的悲凉。
  4. “出云清梵想歌筵”:音乐唤起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5. “柳眉空吐效颦叶”:象征美人的愁思。
  6. “榆荚还飞买笑钱”:描绘乐妓生活中的虚荣。
  7. “一自香魂招不得”:对真娘的哀悼与无法重现的感慨。
  8. “只应江上独婵娟”:暗示美好已逝,唯有孤月徘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柳眉空吐效颦叶”,将柳树与美人相联。
  • 拟人:如“榆荚还飞”,赋予植物以人的行为。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上形成了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感慨,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美好事物的短暂,充满了哀伤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剑池:象征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2. 游人:代表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怀念。
  3. 柳眉:象征美丽与愁思。
  4. 榆荚:象征乐妓的生活状态。
  5. 香魂:代表逝去的生命与美好。
  6. 婵娟:象征孤独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剑池”位于哪个地方?
    A. 虎丘山下
    B. 西湖边
    C. 黄山脚下
    D. 泰山之巅

  2. “柳眉空吐效颦叶”中“效颦”指的是什么?
    A. 令人愉悦的笑容
    B. 眉毛的形状
    C. 美人的愁思
    D. 一种花的名称

  3. 诗中提到的“香魂”指的是谁的灵魂?
    A. 游人的
    B. 诗人的
    C. 真娘的
    D. 柳树的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逝去的怀念。
  • 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乐妓生活的悲欢离合。

诗词对比

  1.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更为豪放。
  2. 杜甫的《春望》:表现对国家和人世的忧虑,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 《李商隐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