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路中作》

时间: 2025-01-11 11:56:02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诗词名称: 桂林路中作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桂林的秋日景象。大地温暖,没有秋天的颜色,江面晴朗,映照着黄昏的余晖。空中只剩下蝉声嘶鸣,似乎在依依不舍地向过路的客人告别。小村庄里的狗在守护着,平坦的沙地上,僧人独自归去。想要向西北眺望,却又看到了一只鹧鸪在飞翔。


注释

字词注释:

  • 嘒嘒: 蝉鸣的声音,形容蝉声的清脆。
  • 依依: 形容留恋、依恋的样子。
  • 犬相护: 小狗在保护主人,表现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 独归: 独自返回,表达孤独的情感。

典故解析:

  • 鹧鸪: 在古代诗词中,鹧鸪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思乡之情。诗人将其与西北景象结合,表达内心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运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对人生、爱情及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末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的诗作反映了自己的个人遭遇与感受,常常寄托着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桂林路中作》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色的诗作,展现了李商隐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开头两句“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通过对比手法,描绘出一个温暖而又静谧的秋日,仿佛在说秋天的景色并非一味萧瑟,反而透着一种温柔的美。

接下来的“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通过蝉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氛围。蝉鸣似乎在为即将离去的旅人送行,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描绘了宁静的小村庄,犬只守护,僧人独行,展现了乡村的安宁与孤独的对比。最后一句“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则是抒发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乡之情,鹧鸪的飞翔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更是对离别的感喟。

整首诗在宁静的乡村景象中,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寻,情感细腻而真挚,景物与情感相得益彰,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地暖无秋色: 地面温暖,却没有秋天的色彩,暗示着秋天的温暖与萧瑟的对比。
  • 江晴有暮晖: 江水晴朗,傍晚的余晖映照,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 空馀蝉嘒嘒: 只剩下蝉声回荡,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感觉。
  • 犹向客依依: 蝉声似乎在向客人依依不舍,表现出对流逝时间的感慨。
  • 村小犬相护: 小狗在守护,呈现乡村的和平与安宁。
  • 沙平僧独归: 僧人独自返回,暗示一种孤独的生活状态。
  •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诗人想要向西北眺望,却又看到了鹧鸪的飞翔,象征着离别与思乡。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对大地温暖与秋天色彩的对比,增强了秋日的独特氛围。
  • 拟人: 蝉声被赋予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 鹧鸪象征着离别与思乡,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桂林的秋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人生孤独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基调深沉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 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变化。
  • : 代表着夏天的结束与秋天的来临,带有离别的意味。
  • : 象征着乡村的安宁与守护,体现出一种亲切的生活状态。
  • 鹧鸪: 象征离别与思乡,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地暖无秋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秋天的萧瑟
    • B. 秋天的温暖
    • C. 冬天的寒冷
  2. “犹向客依依”中的“依依”指的是什么?

    • A. 依靠
    • B. 留恋
    • C. 追随
  3. 诗中提到的“鹧鸪”象征着什么?

    • A. 离别与思乡
    • B. 快乐与欢笑
    • C. 冷酷与孤独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李商隐的《桂林路中作》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者都表现了离别的主题,但李商隐的诗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物来传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