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乘风亭初成)》

时间: 2025-02-04 15:38:31

长松擎月与天通。

霜叶乱惊鸿。

露炯乍疑杯滟,云生似觉衣重。

江南胜处,青环楚嶂,红半溪枫。

倦客会应归去,一亭长枕寒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中措(乘风亭初成)
作者: 赵彦端 〔宋代〕

长松擎月与天通。霜叶乱惊鸿。
露炯乍疑杯滟,云生似觉衣重。
江南胜处,青环楚嶂,红半溪枫。
倦客会应归去,一亭长枕寒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长松,与天相连的景象。霜叶在风中飘荡,似乎惊动了飞舞的鸿雁。露水在晨光中闪烁,仿佛让人怀疑是杯中的水波,云雾飘动,让人感到衣物似乎变得沉重。在江南的美丽佳境,青翠的楚山环绕,溪水旁红色的枫树点缀其中。疲惫的旅客应该归去,一亭静静地在寒冷的空中等待。

注释:

  • 长松:高大的松树,象征着挺拔和坚韧。
  • 惊鸿:指的是轻盈的鸿雁,形容自然之美。
  • 露炯:露水闪烁的样子,给人以清新之感。
  • 青环楚嶂:青色的山环绕着楚地的山峦,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
  • 倦客:疲惫的旅人,象征着离别与归乡的心情。

典故解析:

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与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相呼应,表现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与留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彦端,宋代词人,以其清丽的词风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赵彦端在乘风亭初成之际,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归乡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朝中措(乘风亭初成)》是赵彦端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的自然风光和人的情感交融的典范。诗的开头,长松与月亮相连,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仿佛将人带入一个清幽的世界。霜叶在风中飘飞,惊动了鸿雁,这种动态的描写使得诗歌生动而有活力。接着,通过露水的闪耀与云雾的重感,诗人传达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晰的感受,象征着自然与心灵的交汇。

诗中提到的“江南胜处”,更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青山环绕,红枫点缀,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图景。然而,最后一句“倦客会应归去,一亭长枕寒空”中,诗人转而表达了旅人内心的疲惫与思乡之情。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归宿的渴望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渗透着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长松擎月与天通:描绘松树高大挺拔,仿佛与月亮相连,表现其壮丽的景色。
    2. 霜叶乱惊鸿:秋霜中的叶子飘荡,仿佛惊动了飞翔的鸿雁,生动有趣。
    3. 露炯乍疑杯滟:露水在晨光中闪烁,像是酒杯中的波纹,给人以清新之感。
    4. 云生似觉衣重:云雾在空中飘动,让人感到衣物仿佛变得沉重,增加了自然的神秘感。
    5. 江南胜处:赞美江南的美好,青山环绕,红枫映衬。
    6. 倦客会应归去:疲惫的旅客应当归去,暗含对归乡的渴望。
    7. 一亭长枕寒空:亭子在寒冷的空中静静地等待,营造出孤独与静谧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露炯乍疑杯滟”,将露水比作酒杯中的水波,形象生动。
    • 对仗:如“青环楚嶂,红半溪枫”,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对江南的热爱与对归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依恋。

意象分析:

  • 长松:象征坚韧与高洁。
  • 霜叶:表现秋天的凋零与自然的无常。
  • 江南胜处:象征着美好与理想的栖息地。
  • 倦客:代表游子对归乡的渴望,体现了人们对故土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松擎月与天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松树高大挺拔,仿佛与天相连
    B. 月亮在水中倒影
    C. 霜叶飘落
    答案:A

  2. “倦客会应归去”中的“倦客”指的是谁?
    A. 旅人
    B. 老人
    C. 小孩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江南有哪些自然景色?
    A. 高山与大海
    B. 青山与红枫
    C. 沙漠与湖泊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江雪》柳宗元:描绘了孤独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对比

  • 赵彦端的《朝中措》与李白的《静夜思》均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游子情感的共鸣,但赵的诗更突出自然的美丽,而李的作品则更强调情感的深沉与思乡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收录多位宋代词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辞典》:提供诗词的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