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便披蓑》
时间: 2025-01-27 03:3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摸鱼儿·便披蓑
作者: 刘克庄
便披蓑荷锄归去,何须身著宫锦。
与谁共话桑麻事,朱老阮生尤稔。
筛样饼。瓮样茧,长须赤脚供樵饪。
清流浊品。尽扫去胸中,置诸膜外,对酒莫辞饮。
华胥梦,怕杀人惊晓枕。
疏窗惟月来闯。一生常被弓旌误,且告朝家追寝。
愁个甚。君管取,有薇堪采松堪荫。
茅山再任。幸不是谋臣,又非世将,免犯道家禁。
白话文翻译
披上蓑衣,扛着锄头回家,何必身着华丽的宫锦呢?
和谁一起聊聊种桑麻的事,朱老阮对这些事情最为精通。
筛着样子像饼,瓮的样子像茧,长须赤脚的我为砍柴做饭。
清流与浑浊的品味,尽数清除心中杂念,抛诸脑后,喝酒时别推辞。
华胥的梦,生怕惊醒了枕边人。
透过疏窗,只有月光闯入。
一生常常被弓箭和旌旗所误,暂且告诉朝廷,去追求安眠。
你愁什么呢?请你放心,有薇可以采,有松可以荫。
茅山的事再说吧,幸好我不是谋士,也不是世俗的将领,避免了犯道家禁忌。
注释
- 便披蓑: 这里的“蓑”指的是蓑衣,通常用于防雨,象征着田园生活的朴素。
- 宫锦: 指华丽的宫廷绸缎,象征着奢华和身份地位。
- 朱老阮: 朱老阮是指古代的农民,寓意普通百姓。
- 筛样饼、瓮样茧: 比喻生活的简单和自给自足。
- 华胥梦: 华胥是传说中的美梦,暗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道纯,号山谷,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其诗词作品受到了陆游、李煜等人的影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外敌入侵的背景下,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反映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与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摸鱼儿·便披蓑》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词作,展现了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全词以“便披蓑荷锄归去”开头,直接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追求简单生活的愿望。诗中“何须身著宫锦”一句,抨击了奢华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追求的拒绝,强调精神上的自由与宁静。
接着,诗人提到与朱老阮共话桑麻事,既是对农耕生活的赞美,也隐喻着对真实生活的向往。后续的“筛样饼”和“瓮样茧”,则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质朴的农村生活,营造出一种安逸与和谐的氛围。
在词的后半部分,诗人将心中的烦恼与世俗的追逐一一剔除,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对酒莫辞饮的洒脱,体现了对生活的坦然接受。最后,诗人提到“茅山再任”,则是对道教理念的暗示,表现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世俗生活的深刻反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便披蓑荷锄归去,何须身著宫锦。”:直接表达了诗人选择自然与朴素的生活方式。
- “与谁共话桑麻事,朱老阮生尤稔。”:提到与农民的交流,强调对乡土生活的认同。
- “筛样饼。瓮样茧,长须赤脚供樵饪。”: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 “清流浊品。尽扫去胸中,置诸膜外,对酒莫辞饮。”:表示作者想要清除心中杂念,享受生活。
- “华胥梦,怕杀人惊晓枕。”:表露出对美好梦想的恐惧,生怕被现实打扰。
- “疏窗惟月来闯。”:描绘夜晚的宁静,带有一丝孤独感。
- “一生常被弓旌误,且告朝家追寝。”:暗指作者在朝堂中的失意。
- “愁个甚。君管取,有薇堪采松堪荫。”:表达一种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 “茅山再任。幸不是谋臣,又非世将,免犯道家禁。”:强调不愿参与权力斗争,向往道教的清静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 “筛样饼”与“瓮样茧”通过比喻形象化生活的简单。
- 对仗: 词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添了词句的韵律感。
- 意象: 诗中出现了许多自然意象,如“月”、“薇”、“松”等,传达了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愿景。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华世俗的不屑,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蓑: 象征田园生活的朴素。
- 宫锦: 代表奢华与世俗的生活。
- 桑麻: 象征农业生活的朴实与劳动。
- 华胥: 代表美好的梦想与幻想。
- 清流浊品: 代表心灵的清净与杂念的去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词中提到的“朱老阮”是指: A. 诗人
B. 农民
C. 官员 -
“便披蓑荷锄归去”中的“蓑”指的是: A. 衣服
B. 蓑衣
C. 玉器 -
诗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热爱奢华
B. 向往田园
C. 渴望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 《渔舟唱晚》 - 李煜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风格更为朴素直接,而刘克庄的《摸鱼儿·便披蓑》则在意象和修辞上更为细腻、丰富,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对宁静生活的更深刻的思考与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