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时间: 2025-01-10 18:55:14

寒食未明至湖上。

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

朱舰红船早满湖。

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

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

意思解释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原文展示:

寒食未明至湖上,
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
朱舰红船早满湖。
鼓吹未容迎五马,
水云先已漾双凫。
映山黄帽螭头舫,
夹岸青烟鹊尾炉。
老病逢春只思睡,
独求僧榻寄须臾。

白话文翻译:

在寒食节的清晨,我到达湖边,太守尚未到达,而两县的官员已经在此等候。城头的月亮已经落下,乌鸦仍在啼叫。红色的船只早已在湖上满载而归。乐声未能迎接五匹马,水面上早已荡起双雏鸭的波纹。山中映衬着黄帽的螭头船,岸边青烟袅袅升起,像是鹊尾炉在燃烧。年老多病的我在春天只想沉沉入睡,唯愿依偎在僧人的榻上暂时歇息。

注释:

  • 寒食:寒食节,春秋时期的传统节日,纪念介子推,节日禁火吃冷食。
  • 太守:地方官员,负责一方的治理。
  • 朱舰:红色的船只,象征华丽与富贵。
  • 双凫:指一对小鸭子,象征生机与活泼。
  • 鹊尾炉:一种古代香炉,形状如鹊尾,象征文人雅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擅长豪放与婉约,作品广泛涉及政治、哲学、生活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正值寒食节。诗中通过描绘湖畔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同时流露出对官场和权力的思考。

诗歌鉴赏: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是一首展示春日湖畔景致的古诗,整体气氛既有春天的生机,又夹杂着诗人的孤独与思考。开篇以寒食节的清晨作为背景,描绘出一种清新而略显冷清的氛围。随着太守的缺席,两个县令的早到,暗示了官场的复杂与无奈。接着,诗人以城头落月、啼乌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宁静但又略显孤单的情景。

朱舰红船满湖,显示出春天的繁华与热闹,然而乐声未能迎接五马,反映出一种错位的期待与失落。水面荡漾的双凫,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却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最后,诗人以“老病逢春只思睡”结束,表达出对安宁与休息的渴望,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食未明至湖上:寒食节的清晨时分,描绘了时节的氛围。
  • 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表示地方官员的到来,暗示一种官场的忙碌与期待。
  • 城头月落尚啼乌:月亮落下,乌鸦啼叫,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孤寂。
  • 朱舰红船早满湖:湖上船只繁忙,显示出春天的热闹。
  • 鼓吹未容迎五马:乐声未能迎接到场的五匹马,暗示一种失落感。
  • 水云先已漾双凫:水面上荡起的波纹,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活力。
  • 映山黄帽螭头舫:黄帽的螭头船映衬在山中,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
  • 夹岸青烟鹊尾炉:青烟袅袅,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 老病逢春只思睡:年老多病的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 独求僧榻寄须臾:希望在僧人的榻上暂时安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渴望逃避现实。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夹岸青烟鹊尾炉”,将青烟比作香炉的烟雾,增添了诗意。
  • 拟人:如“尚啼乌”,赋予乌鸦以人性化的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如“朱舰红船早满湖”,形成音韵和谐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寒食节为背景,描绘了春日湖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官场的无奈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着传统与历史的深厚。
  • 乌鸦:多用于象征孤独与哀愁。
  • 朱舰红船:象征繁华与热闹。
  • 双凫:体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美好。
  • 青烟:象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什么? A. 吃热食
    B. 禁火吃冷食
    C. 赏月

  2. “老病逢春只思睡”这句的主要意思是? A. 对春天的渴望
    B. 希望安静的生活
    C. 对官场的不满

  3. 诗中提到的“朱舰红船”主要描绘了什么? A. 官场的繁忙
    B. 春天的繁华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慨,但风格更为豪放。
  • 王维《鹿柴》:同样展现山水风光,情感更为宁静内敛。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