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吴松江》

时间: 2025-01-10 23:15:05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苇蓬疏薄漏斜阳,
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
时时翘足对船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傍晚的江边,看到稀疏的芦苇在斜阳下,独自吟唱,时间已过去了一半,却仍未渡过江面。只有那只白鹭似乎理解我的心情,时不时地抬起脚对着我的船窗。

注释:

  • 苇蓬:指芦苇的花穗,常生于水边。
  • 疏薄:形容芦苇稀疏、纤细。
  • :洒落,流出。
  • 斜阳:夕阳,指日落时的阳光。
  • 孤吟:独自吟唱。
  • 唯有:只有。
  • 鹭鸶:一种水鸟,通常指白鹭。
  • 知我意:理解我的心意。
  • 翘足:抬起脚,指白鹭在船旁站立时的动作。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鹭鸶”作为一种象征,常被用来表达孤独与清雅的情感。在古代诗词中,鹭鸶常与文人雅士的隐逸生活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禹偁(约1045—1105),字伯庸,号梅溪,北宋诗人、词人,善于诗文,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与人情感,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王禹偁旅途中的某个时刻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他对孤独与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泛吴松江》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诗开头以“苇蓬疏薄漏斜阳”描绘出一个恬静而略带忧伤的江边场景,稀疏的芦苇在日落时分显得更加寂寥,给人一种淡淡的惆怅感。接着“半日孤吟未过江”,诗人独自在船上吟唱,时间在这一刻似乎静止,表现了他对江水的向往和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唯有鹭鸶知我意”,则是诗人对自然的寄托,鹭鸶的出现让他感到一丝慰藉,似乎只有它能理解他的心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王禹偁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孤独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苇蓬疏薄漏斜阳”:描绘江边芦苇稀疏,夕阳洒落在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第二联“半日孤吟未过江”:表现作者在船上独自吟唱,时间已过半却仍未离开,反映出一种孤独与局促。
    • 第三联“唯有鹭鸶知我意”:白鹭似乎理解诗人的心情,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
    • 第四联“时时翘足对船窗”:白鹭的动作传达出一种灵动与生机,使得孤独的氛围稍显温暖。
  • 修辞手法

    • 拟人:鹭鸶被赋予了理解人心的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前两联和后两联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体诗歌表现了对孤独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自然的依恋,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反思。

意象分析:

  • 芦苇:象征孤独与清雅。
  • 斜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鹭鸶:象征诗人与自然的沟通与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唯有鹭鸶知我意”意味着什么?

    • A. 白鹭会说话
    • B. 诗人与白鹭有心灵感应
    • C. 诗人感到孤独,只有白鹭理解他的心情
  2. “苇蓬疏薄”中的“疏薄”指的是:

    • A. 芦苇茂盛
    • B. 芦苇稀疏
    • C. 芦苇丛生

答案

  1. C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泛吴松江》与杜甫的《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孤独的感慨,但王禹偁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杜甫则在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层面上有更深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以上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泛吴松江》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