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登城北楼》
时间: 2025-01-10 22:42: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晚登城北楼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白话文翻译
在北城头,头戴白巾,手持藜杖,面对着卷席而来的西风,满眼愁苦。远处的一点烽火传来边关的消息,两行大雁带着秋意飞过杜陵。山河的兴亡让我不禁搔首踱步,身世的安危也让我倚楼沉思。如今我再也无法像往昔那样横槊赋诗,梦中的魂魄仍然萦绕在古梁州之上。
注释
- 幅巾:古代一种头巾,常用于读书人。
- 藜杖:一种用藜草制成的手杖,象征贫困的生活。
- 烽传:烽火传递的消息,古代用烽火台传递军事信息。
- 杜陵:指杜甫的故乡,常用以象征诗人情感的寄托。
- 搔首:搔头,表示思虑烦恼。
- 横槊赋诗:古代文人用长矛作支撑,写诗作赋,象征豪情壮志。
典故解析
- 古梁州:梁州是古代地名,因梁鸿而著称,诗人提到此地,表现对往昔的怀念与追忆。
- 烽火:烽火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手段,表示国家的安危与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因其作品多反映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被誉为“爱国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情感真挚,作品涉及多个主题,包括政治、历史和个人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衰弱,诗人因屡遭贬谪而心怀忧国忧民之情,诗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晚登城北楼》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诗的开头,陆游以“幅巾藜杖”描绘了自己身处北城头的孤独与愁苦,西风的描绘不仅增添了秋天的萧瑟感,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接着,烽火的闪现传递出国家的动荡与不安,而飞过的雁群则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在诗的后半部分,陆游更是通过“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思。在这段时间,诗人不仅要面对国家的危机,还要承受个人的失落与无奈。最后一句“梦魂犹绕古梁州”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示了陆游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出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深厚情怀与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幅巾藜杖北城头:描绘诗人形象,表现其孤独与无奈。
- 卷地西风满眼愁:西风卷起,象征秋天的萧条与诗人的愁苦。
- 一点烽传散关信:烽火传递的消息,暗示国家的动荡。
- 两行雁带杜陵秋:大雁飞过,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山河兴废供搔首:国家的兴亡引起诗人的思考与忧虑。
- 身世安危入倚楼:个人的安危与处境让诗人沉思。
- 横槊赋诗非复昔:表达对往昔豪情壮志的怀念。
- 梦魂犹绕古梁州:对古地的追忆与对理想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西风与愁苦相联系,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如“山河兴废”与“身世安危”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 意象:烽火与雁,分别象征国家与故乡,充满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理想的追寻。
意象分析
- 幅巾:象征文人的身份与清高的气质。
- 藜杖:体现了诗人晚年的孤寂与贫困。
- 西风:象征秋天的凄凉和人生的无常。
- 烽火:代表国家的安危与战乱。
- 雁:象征故乡,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幅巾藜杖”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身份
- B. 诗人的孤独
- C. 诗人的愁苦
- D. 以上都是
-
“一点烽传散关信”中,烽火的作用是什么?
- A. 传递信息
- B. 传递情感
- C. 传递历史
- D. 传递快乐
-
诗中提到的“横槊赋诗非复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往昔的怀念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生活的享受
- D.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D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比较陆游的《秋晚登城北楼》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陆游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沉重,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亡与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