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宋中道元夕二首》

时间: 2024-10-03 16:26:39

春风来解吹残雪,灯烛迎阳万户燃。

竟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赭袍已向端门御,仙曲初闻法部传。

车马不闲通曙色,康庄时见拾珠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风来解吹残雪,灯烛迎阳万户燃。
竟看繁星在平地,不妨明月满中天。
赭袍已向端门御,仙曲初闻法部传。
车马不闲通曙色,康庄时见拾珠钿。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来,融化了残存的雪,万家灯火在阳光下闪烁。
抬头望去,繁星仿佛就在眼前,不妨欣赏明月高挂天空。
红袍已经在端门前迎接,仙乐初闻,仿佛是法部的传音。
车马不再闲暇,迎接黎明的到来,宽阔的道路上开始见有人拾取珠钿。

注释:

  •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残雪:指春天尚未完全融化的雪,象征着冬天的残余。
  • 灯烛迎阳:指万家灯火在阳光下燃烧,寓意着生活的热闹和希望。
  • 繁星:夜空中的星星,象征着美好的愿景。
  • 明月:指圆满的月亮,象征团圆和美好的时刻。
  • 赭袍:红色的袍子,古代官员的服饰,象征着地位。
  • 法部:指政府或宗教机构,传达神圣的音乐。
  • 车马不闲:车马在黎明时分忙碌,象征人们的生活节奏。
  • 拾珠钿:比喻人们在忙碌中收获财富或美好事物。

典故解析:

  • 元夕: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欢乐。
  • 春风:象征着新生和希望,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带来的改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字德舜,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作品多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宵节,正值春天,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节日的热闹,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以及春天的生机。诗人用“春风来解吹残雪”开篇,直接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表现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气息。接着,万户灯火与繁星、明月的对比,构成了一个和谐美妙的夜晚图景,展现了人们在节日欢庆时的喜悦。

“赭袍已向端门御”一联,描绘了官员迎接节日的盛况,突显了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而“车马不闲通曙色”则表现了人们忙碌的生活,暗示着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生活依然在继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充满了对节日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风来解吹残雪:春风带来温暖,融化了残雪,象征春天的到来。
  2. 灯烛迎阳万户燃:万家灯火在阳光下闪烁,展现了节日的热闹。
  3. 竟看繁星在平地:抬头仿佛看到繁星就在眼前,表达了对美的感受。
  4. 不妨明月满中天:明月高挂,寓意着团圆与美好。
  5. 赭袍已向端门御:官员已在门前迎接,体现了节日的隆重。
  6. 仙曲初闻法部传:初次听到仙乐,传达一种神圣的氛围。
  7. 车马不闲通曙色:车马来往,象征着生活的忙碌。
  8. 康庄时见拾珠钿:宽阔的道路上,开始有人拾取美好,象征收获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繁星比作平地的景象,增添了诗的意象美。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如“灯烛迎阳”与“明月满中天”。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2. 灯烛:象征热闹与温暖。
  3. 繁星:象征美好愿景。
  4. 明月:象征团圆与祝福。
  5. 赭袍:象征地位与荣耀。
  6. 仙曲:象征神圣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赞美
    • B. 对元宵节的热闹描写
    • C. 对生活的无奈
    • D. 对孤独的感叹
  2. “灯烛迎阳”中的“迎阳”指的是什么?

    • A. 迎接春天
    • B. 迎接夕阳
    • C. 迎接夜晚
    • D. 迎接节日
  3. 下列哪一句表达了官员的隆重迎接?

    • A. 春风来解吹残雪
    • B. 车马不闲通曙色
    • C. 赭袍已向端门御
    • D. 竟看繁星在平地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元夕》 - 苏轼
  2.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元夕》同样描绘了元宵夜的热闹,但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对往昔的追忆,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色彩。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宋代诗人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