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

时间: 2025-02-04 16:21:56

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

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

主人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

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

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

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兴 寇准 〔宋代〕

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 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 主人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 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 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 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

白话文翻译:

回忆起当初在金门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之内名声传遍大街小巷。 年轻时得意洋洋地走出尘世,自以为前程似锦,没有障碍。 主人选拔人才进入高雅的场所,我在京城升职奔赴远方。 然而官职的象征——墨绶和铜章,究竟有何用处?在巴地的云雾和瘴气中,一切只是荒凉。 有时我握拳叹息,心生忧虑,即使读遍儒家的书籍,依然感到饥饿和寒冷。 大丈夫的志气竟然到了这般地步,我只能无奈地摇头,空自吟唱行路难的歌。

注释:

字词注释:

  • 金门:指宫门,这里代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 射策:指参加科举考试。
  • 声华:名声。
  • 九陌:指京城的大街小巷。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 抡才:选拔人才。
  • 桂堂:指高雅的场所。
  • 神京:指京城。
  • 进秩:升职。
  • 墨绶铜章:古代官员的标志,代指官职。
  • 巴云瘴雨:指巴地的云雾和瘴气,代指偏远荒凉的地方。
  • 扼腕:握拳叹息,表示忧虑。
  • 儒书:指儒家的书籍。
  • 饥寒:饥饿和寒冷。
  • 搔首:摇头,表示无奈。
  • 行路难:指生活艰难。

典故解析:

  • 金门射策:典故出自《汉书·艺文志》,指参加科举考试。
  • 青云: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比喻高官显爵。
  • 桂堂:出自《晋书·王导传》,指高雅的场所。
  • 墨绶铜章:出自《后汉书·舆服志》,古代官员的标志。
  • 巴云瘴雨:出自《后汉书·西南夷传》,指巴地的云雾和瘴气。
  • 行路难:出自李白的《行路难》,指生活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主张改革,但因政治斗争被贬为地方官。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寇准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他在年轻时得意洋洋,自以为前程似锦,但最终发现官职无用,身处荒凉之地,感到忧虑和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忆昔金门初射策”和“少年得意出风尘”描绘了诗人年轻时的得意和自信,而“墨绶铜章竟何用”和“巴云瘴雨徒荒凉”则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官职的无用。最后两句“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和“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则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对生活的艰难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比和象征,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回忆起当初在金门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之内名声传遍大街小巷。
  2. “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年轻时得意洋洋地走出尘世,自以为前程似锦,没有障碍。
  3. “主人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主人选拔人才进入高雅的场所,我在京城升职奔赴远方。
  4. “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然而官职的象征——墨绶和铜章,究竟有何用处?在巴地的云雾和瘴气中,一切只是荒凉。
  5. “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有时我握拳叹息,心生忧虑,即使读遍儒家的书籍,依然感到饥饿和寒冷。
  6. “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大丈夫的志气竟然到了这般地步,我只能无奈地摇头,空自吟唱行路难的歌。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 象征:墨绶铜章象征官职,巴云瘴雨象征荒凉之地。
  • 拟人:“扼腕生忧端”将忧虑拟人化,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通过回忆和现实的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年轻时的得意和自信,以及现实的残酷和官职的无用。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无奈,以及对生活的艰难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门:科举考试的场所。
  • 青云:高官显爵。
  • 桂堂:高雅的场所。
  • 墨绶铜章:官职的象征。
  • 巴云瘴雨:荒凉之地。
  • 扼腕:忧虑。
  • 儒书:儒家的书籍。
  • 饥寒:饥饿和寒冷。
  • 搔首:无奈。
  • 行路难:生活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门射策”指的是什么? A. 参加科举考试 B. 进入宫门 C. 选拔人才 D. 升职 答案:A

  2. 诗中“青云”比喻什么? A. 高官显爵 B. 荒凉之地 C. 高雅的场所 D. 科举考试 答案:A

  3. 诗中“墨绶铜章”象征什么? A. 官职 B. 荒凉之地 C. 高雅的场所 D. 科举考试 答案:A

  4. 诗中“巴云瘴雨”象征什么? A. 荒凉之地 B. 高官显爵 C. 高雅的场所 D. 科举考试 答案:A

  5. 诗中“行路难”指的是什么? A. 生活艰难 B. 升职 C. 选拔人才 D. 进入宫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行路难》: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艰难的感慨。
  • 杜甫《登高》: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对比:

  • 李白《行路难》与寇准《感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艰难的感慨,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而寇准的诗更加沉郁。
  • 杜甫《登高》与寇准《感兴》: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但杜甫的诗更加悲壮,而寇准的诗更加沉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寇准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李白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杜甫诗选》:收录了杜甫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