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静 其六》

时间: 2025-01-11 14:57:28

隔竹闻樵斧,临流见塔灯。

杖轻时自倚,山好不曾登。

立石清于鹤,浮槎懒过僧。

前畴新雨后,溪水蘸垂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住静 其六
隔竹闻樵斧,临流见塔灯。
杖轻时自倚,山好不曾登。
立石清于鹤,浮槎懒过僧。
前畴新雨后,溪水蘸垂藤。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的另一边,隐约可以听到樵夫砍木的声音;临近溪流,能看到塔楼的灯光。
我手杖轻盈,随意倚靠,眼前的山景如此美好,然而我却从未亲自攀登。
立在石头上的白鹤显得清秀,浮动的木筏懒得经过和尚身边。
在前方的田畴中,刚下过雨,溪水轻轻浸润着垂下的藤蔓。

注释:

  • 隔竹:在竹林另一侧。
  • 闻樵斧:听到砍伐木材的声音。
  • 临流见塔灯:靠近水流,能看到塔楼的灯光。
  • 杖轻:手杖轻盈。
  • 山好不曾登:虽美丽,却未曾攀登。
  • 立石清于鹤:石头上栖息的鹤显得清雅。
  • 浮槎懒过僧:漂浮的木筏懒得经过和尚身边。
  • 前畴新雨后:前面的田地刚下过雨。
  • 溪水蘸垂藤:溪水轻轻浸润着垂下的藤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大香是明代的一位和尚,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态度,常以自然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明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之时,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淡雅的笔调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诗的开头通过“隔竹闻樵斧,临流见塔灯”两句,给读者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清新的氛围。樵夫和塔灯的意象,象征着人世的劳动与信仰,在自然的背景下显得和谐而宁静。

接下来的“杖轻时自倚,山好不曾登”则表现出诗人对山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懒散和随意,似乎在说,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向往,却也不愿去攀登,这种态度反映了一种超然的心境。

“立石清于鹤,浮槎懒过僧”两句,鹤与和尚的意象交替出现,突显了宁静中的闲适与超脱。最后两句“前畴新雨后,溪水蘸垂藤”展现了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水流与藤蔓的描绘,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小确幸。

整首诗在简单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淡然,彰显出一种归隐自然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隔竹闻樵斧:隔着竹林可以听见樵夫砍木的声音,描绘出一种自然的幽静。
  2. 临流见塔灯:靠近流水可以看到塔上的灯光,增加了诗的层次感。
  3. 杖轻时自倚:手杖轻便,随意倚靠,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状态。
  4. 山好不曾登:尽管山景美丽,但我却没去攀登,流露出一种懒散。
  5. 立石清于鹤:白鹤立于石头上,显得格外清雅,寓意高洁。
  6. 浮槎懒过僧:漂浮的木筏懒得经过和尚,反映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7. 前畴新雨后:刚下过雨的田地,增添了自然的生机。
  8. 溪水蘸垂藤:溪水轻轻浸润藤蔓,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比:樵夫与塔灯的对比,表现出人世的辛劳与信仰的光明。
  • 意象:使用鹤、和尚、溪水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 拟人:溪水“蘸”藤,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使得景物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表达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淡漠,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樵斧:象征着人世的劳动与生活的琐碎。
  • 塔灯:信仰与希望的象征。
  • 白鹤:高洁与脱俗的象征。
  • 溪水:生命的象征,流动而不断。
  • 垂藤:自然的延续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声音是什么?

    • A. 鸟鸣
    • B. 樵斧
    • C. 风声
  2. 诗人提到的塔灯位于哪里?

    • A. 山上
    • B. 水边
    • C. 竹林中
  3. 诗中提到的“杖轻时自倚”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状态?

    • A. 忙碌
    • B. 闲适
    • C. 紧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表达隐居与宁静的主题。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孤独与自由的追求,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