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时间: 2025-01-27 03:25:01

自古多情愁重。

莫若心经常讽。

真色见真空,肯被雀屏射中。

何用。

何用。

不羞人问鸳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古多情愁重。莫若心经常讽。真色见真空,肯被雀屏射中。何用。何用。不羞人问鸳梦。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愁苦重重。最好的办法就是常常反省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才能看清空无的本质,是否能被命运的机会捕捉到呢?这有什么用呢?这有什么用呢?难道会羞于回答别人对美好梦境的询问吗?

注释:

  • 多情:情感丰富,容易动情的人。
  • 愁重:忧愁沉重,心中充满烦恼。
  • 心经常讽:常常反省内心的真实想法。
  • 真色见真空:真实的情感能够看透空虚的本质。
  • 雀屏:指命运的机会或机遇,原指古代用来选拔人才的鸟笼。
  • 鸳梦:指美好的爱情梦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因其作品多以情感和内心思考为主而受到关注。其诗风兼具传统和现代元素,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性的复杂。

创作背景:

此诗产生于作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探索和对内心世界的剖析。民国初年,社会动荡,个人情感在时代变迁中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鉴赏:

《如梦令》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词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多情者的感叹与思索。开篇即以“自古多情愁重”引入主题,简单而有力地道出了多情之人的痛苦。接着,诗人提出“莫若心经常讽”,提醒多情者应当审视内心,反省自己的情感。这一转折为后面的思考奠定了基础。

“真色见真空”一句可谓点睛之笔,强调了真实情感与虚无之间的对比,指出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看清人生的真谛。诗中反复的“何用”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以及对爱情梦境的追问,既有自嘲的意味,也反映了对人际关系的迷茫。

整首词以词人独特的视角,融入了对情感、内心反省与人生意义的思考,使得作品在古典韵味中透出了一丝现代的哲理。诗歌的情感基调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又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多情与愁苦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古多情愁重: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经历更多的愁苦。
  2. 莫若心经常讽:没有什么比常常反省自己的内心更好的方法。
  3. 真色见真空:真实的情感能够看透空虚的本质。
  4. 肯被雀屏射中:是否能被命运的机遇所捕捉到?
  5. 何用。何用。:这有什么用呢?这有什么用呢?
  6. 不羞人问鸳梦:难道会对别人询问美好梦境而感到羞耻吗?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何用。何用。”形成重复的修辞,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比喻:将情感与真实相对比,通过“真色见真空”传达深意。
  • 反问:使用反问句式,强调对命运的无奈与不确定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多情与愁苦的关系,反思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以及对人生机遇的追问,展现了人们在追寻爱情与梦想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多情:象征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 愁重:代表着生活的沉重与困扰。
  • 真色与真空:象征真实情感和空虚的对立。
  • 雀屏:象征命运与机遇,体现人生的无常。
  • 鸳梦:象征美好的爱情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多情”主要指什么?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情感丰富
    • D. 无所谓
  2. “何用”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 A. 希望
    • B. 无奈
    • C. 快乐
    • D. 自信
  3. “真色见真空”强调了什么?

    • A. 真实的情感与空虚
    • B. 爱情的美好
    • C. 生活的快乐
    •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以“如梦令”为题,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愁苦,但其风格更为柔美,注重女性的细腻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虽主题不同,但也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深沉,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逸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