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时间: 2025-01-24 07:12:37

千里莼羹七里尸,两般滋味岂难知。

建春不幸成繻葛,割尽流苏定此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千里莼羹七里尸,两般滋味岂难知。
建春不幸成繻葛,割尽流苏定此时。

白话文翻译

千里之外的莼菜羹和七里之外的尸体,这两种滋味难道不好辨别吗?
在春天的开始时,遭遇不幸,成了绢葛,割掉流苏花,这个时候正是如此。

注释

  • 千里:形容距离远。
  • 莼羹:用莼菜做的羹,莼菜是一种水生植物。
  • 七里尸:七里之外的尸体,暗指死亡的悲惨。
  • 建春:春天的开始,通常指二月。
  • 繻葛:一种细腻的布料,象征着不幸的遭遇。
  • 流苏:植物的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典故解析

  • 莼菜:古时常用莼菜入羹,象征平常的生活。
  • 流苏:古代常用来比喻美好事物,诗中提到割尽流苏,暗示失去美好的东西。
  • :春天通常象征生机与希望,但在此诗中却与不幸相连,形成反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普,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经济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写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创作背景

《咏史》写作于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比生死与美好生活,表达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及对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开篇的“千里莼羹七里尸”直接将生活中的美好与悲惨对立起来,让人一瞬间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莼羹象征着平淡的生活,而尸体则是死亡的象征,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人世间的苦乐参半。接着,诗人以“建春不幸成繻葛”来引入春天的转折,春天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却遭遇了不幸,令人感到惋惜。这种反转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表达了对生活的不满与对命运的无奈。

诗中“割尽流苏定此时”一句,似乎在告诫人们,面对命运的捉弄,唯有接受现实,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情感的传达,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咏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千里莼羹七里尸:以远距离的对比,展示生与死的距离,暗示人生苦乐相依。
  2. 两般滋味岂难知:质疑人们对生活滋味的理解,暗示虽然有着不同的体验,但终究难以分辨。
  3. 建春不幸成繻葛:春天的来临本应是美好的,但诗人却因不幸而感到失落。
  4. 割尽流苏定此时:象征性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割舍,暗示对现实的接受。

修辞手法

  • 对比:千里与七里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命状态。
  • 象征:莼羹与尸体分别象征生活的美好与生命的终结。
  • 反语:春天的美好与诗人的不幸形成反语,增强了情感的冲突。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比与象征,表达了人生的苦乐、命运的无常,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莼羹:象征生活的简单与美好。
  • 尸体:象征死亡与生命的脆弱。
  • 流苏: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千里莼羹”中,“莼”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鱼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肉类
      答案:B
  2. 本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悲伤与无奈
    • C. 愤怒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割尽流苏”是指什么?

    • A. 失去美好的事物
    • B. 收获
    • C. 迎接春天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强调及时行乐,与《咏史》的沉重感形成对比。
  • 《春望》:同样反映了春天的来临与战争带来的苦难,情感上与《咏史》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陈普的才华,更是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反思,让人感受到那一份沉重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