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衎石兄归郡城下榻学山兄乐寿堂赋呈四首末篇兼怀云寿兄武义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3:29: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乡迫岁俭,物价日腾踊。
义田分无多,况未薙荒茸。
几家典寒衣,籴米入斗甬。
一饱未终朝,饥肠已雷动。
即今眼中人,何术救决踵。
归装万卷书,美味逾嘉种。
心计删研桑,遗经述郑孔。
乐道久忘贫,萧然扫尘塕。
里党欢相依,出门无倥偬。
愿买田一双,耦耕傍先陇。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江乡,岁月紧促,生活拮据,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义田的分配并不多,更何况还有许多荒草未被清理。几家人典当着寒衣,买米时却是用斗来计算。吃了一顿饱饭,肚子还未消化,饥饿的感觉又开始袭来。如今眼前的人,怎么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呢?我带着满身的书籍归来,享受的美味比那些好东西多。心中打算着删选桑树,传承郑、孔的经典。乐于道德,早已忘记了贫穷,洒脱地清扫着尘埃。乡里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出门时没有匆忙的神情。希望能够买一块田地,和别人一起耕作,靠近那片先前的田地。
注释
- 江乡:指江南地区,通常指水乡。
- 迫岁俭:岁月紧促,生活拮据。
- 义田:指用于公益的田地。
- 籴米:购买粮食。
- 雷动:形容饥饿时肚子发出的声音。
- 归装:回来的时候带着的书籍。
- 心计:内心的打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泰吉,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的时期。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索。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作者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关切,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灵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江乡的贫困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开头部分,作者以“江乡迫岁俭,物价日腾踊”开篇,引入了时代的背景,紧接着通过对生活苦楚的描绘,表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不仅提到了物质的匮乏,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们内心的饥渴与追求。
中间的几句写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坚持,尽管生活困苦,他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表达出一种“乐道”的精神。最后几句则转向了对乡里人情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归属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蕴深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对生活的坚持和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乡迫岁俭:描述江乡的生活艰苦,岁月流逝令人倍感压力。
- 物价日腾踊:物价持续上涨,生活更加艰难。
- 义田分无多:公益田地的分配非常有限。
- 况未薙荒茸:更有许多田地未被耕种,资源未充分利用。
- 几家典寒衣:一些家庭不得不典当衣物来换取生活必需品。
- 籴米入斗甬:购买粮食时,米价高昂,需要用斗来衡量。
- 一饱未终朝:刚吃过一顿饭,饥饿的感觉又开始了。
- 饥肠已雷动:饥饿感如此强烈,肚子也发出了声音。
- 即今眼中人:现在眼前的人们,生活仍然艰难。
- 何术救决踵:面对困境,如何能够改变命运呢?
- 归装万卷书:我带着满身的书籍回来,依旧希望学习。
- 美味逾嘉种:享受的美好事物比美味更加珍贵。
- 心计删研桑:决心删选经典,研究古代学问。
- 遗经述郑孔:传承郑、孔的经典,追求知识。
- 乐道久忘贫:乐于道德,早已忘却贫穷的苦恼。
- 萧然扫尘塕:心境清净,打扫内心的烦恼。
- 里党欢相依:与乡里的人们欢聚一堂。
- 出门无倥偬:出门时没有匆忙,心态从容。
- 愿买田一双:期望能够买一块田地。
- 耦耕傍先陇:与他人共同耕作,靠近曾经的田地。
修辞手法:
- 对比:表现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对比。
- 拟人:将饥饿的感觉具体化,生动形象。
- 比喻:用“雷动”来形容饥饿,增强了形象感。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与对知识的渴望,传达出一种即便身处困境依然追求理想与精神生活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乡:象征着自然与乡土的联系,隐含对故乡的眷恋。
- 义田:代表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反映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书籍:象征着知识与智慧,表现出对文化的追求。
- 田地:象征着生计与希望,表现出对未来的憧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江乡”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江南地区
- B. 北方地区
- C. 西部山区
- D. 海边城市
-
诗中提到的“义田”是指什么?
- A. 私有土地
- B. 公益田地
- C. 租赁土地
- D. 荒田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欢乐
- B. 无奈与追求
- C. 失落
- D.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人们生活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与理想的追求。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草木的描写,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体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