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洞》
时间: 2025-02-04 16:18: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刘阮洞
作者: 王汉之 〔宋代〕
洞府门閒白日赊,
碧潭清影照云霞。
弄珠人捧江皋佩,
刻玉岩开阆苑花。
风月有情回俗驾,
尘埃无处问仙家。
归来怅望金桥处,
露滴桃源一径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洞府,白天的阳光在门前显得有些迟滞,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天空的云霞。一个捧着珠子的人站在江边,佩戴着华丽的饰品,雕刻的玉石在山岩上盛开着如同仙境的花朵。风和月都有情,仿佛在回归俗世,而尘埃却无处可寻,无法向仙人寻问。归来时,远望金色的桥梁,露珠从桃源的小路上斜斜滴落。
注释:
- 洞府:指隐居的地方或仙境。
- 赊:推迟,意指日光在洞门前显得拖沓。
- 碧潭:清澈碧绿的水潭。
- 弄珠人:指手持珠子的人,象征着美好和华贵。
- 江皋:江边的岸坡。
- 阆苑:仙境,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 风月有情:指自然景色与人情的结合。
- 金桥:象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 桃源:指理想的、与世隔绝的地方。
典故解析:
- 阆苑:出自《山海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桃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美好的地方,常作为隐逸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汉之,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诗歌清新脱俗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社会风气逐渐趋向于追求个人理想与隐逸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情的美好,表达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理想生活的热爱。开篇的“洞府门閒白日赊”便设下了一个悠闲宁静的氛围,白日的光线在洞口显得迟缓,仿佛时间在此停滞。接着“碧潭清影照云霞”,潭水的清澈与天空的云霞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梦幻的境界。
诗中“弄珠人捧江皋佩,刻玉岩开阆苑花”,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场景,象征着人间美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通过“风月有情回俗驾,尘埃无处问仙家”,诗人将风月的情感与俗世的生活相结合,表达出对人间美好的向往,同时又渗透出对尘世烦恼的回避。
最后一联“归来怅望金桥处,露滴桃源一径斜”,则是诗人归来的思绪,金桥象征着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而露滴则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对理想的渴望。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洞府门閒白日赊:洞府的门前,阳光似乎显得迟缓,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
- 碧潭清影照云霞:清澈的水潭映照着天空的云彩,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 弄珠人捧江皋佩:一个捧着珠子的美丽人儿,象征着人间的华贵和美好。
- 刻玉岩开阆苑花:雕刻的玉石上盛开的花朵,象征着仙境的美丽。
- 风月有情回俗驾:自然的风和月都有情,暗示着人与自然的深情联系。
- 尘埃无处问仙家:尘世的烦恼似乎无法打扰到仙人,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 归来怅望金桥处:归来时,远望金色的桥梁,象征着理想的归宿。
- 露滴桃源一径斜:露水从桃源的小路上滴落,暗示着理想生活的美好和艰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月有情”,将自然拟人化,赋予它情感。
- 对仗:如“弄珠人捧江皋佩,刻玉岩开阆苑花”,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洞府”、“金桥”、“桃源”等意象,构建出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仙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反映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洞府:象征隐逸生活的理想之地。
- 碧潭:代表着清澈与纯净的美好。
- 弄珠人:象征着人间的华丽与珍贵。
- 阆苑:代表着理想与仙境的结合。
- 金桥:象征通往理想与幸福的道路。
- 桃源:代表着与世隔绝的宁静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碧潭”指的是: A. 一片沙滩
B. 清澈的水潭
C. 一条河流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阆苑”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场景是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对/错)
答案:
- B
- 理想的仙境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汉之的《刘阮洞》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描绘了理想与隐逸的生活,但王汉之更侧重于自然与人情的结合,而陶渊明则强调了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两者在意境上相通,但风格各异,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陶渊明研究》
- 《王汉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