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

时间: 2025-01-27 04:08:36

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

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

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
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
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

白话文翻译

在亭子的栏杆下,眺望汉江的水面,碧绿的水波在无风的日子里如同镜子般清晰。
夕阳透过云层洒下光芒,映照出河洲的影子,木筏的头在水面上轻轻摇曳,传来潭水的声音。
船帆停靠的地方,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在砧板上敲打的声音,让我想起归来的旅客的情绪。
使者徘徊在这里,心情愉悦,诗兴高涨,吟诵时并不逊色于谢宣城。

注释

  • 亭栏:指亭子的栏杆。
  • 汉江:指流经襄阳的汉江。
  • 浮绿:形容水面清澈,绿意盎然。
  • 日脚:日落时的光辉。
  • 樯帆:船的桅杆和帆。
  • :砧板,指加工食物的工具,常用于打磨。
  • 使者:指传递消息的人。

典故解析

  • 谢宣城:谢宣城是谢灵运的别称,他是南朝齐的著名诗人,以山水诗著称,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达对自然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云溪,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在当时影响深远,并被后世广泛传颂。

创作背景

《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韩钦圣游览襄阳时,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江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首联“亭栏下望汉江水,浮绿无风写镜明。”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江面,水波荡漾,如同一面明镜,反射着周围的景物。这里的“无风”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心境的写照,诗人此时心中无忧,尽情享受周围的美好。

接着,诗人描绘了日落的美景,“日脚穿云射洲影”,夕阳透过云层洒下光辉,映照出江面上小洲的影子,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接下来的“槎头摆子出潭声”,则是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水面轻微荡漾的声音,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在后两联中,诗人以“樯帆落处远乡思”引出了对故乡的思念,船帆的停靠让他想到了离家在外的游子,心中不禁涌起思乡情绪。而最后一句“高吟不减谢宣城”则表达了他在此情此景中的喜悦心情,尽管他吟咏的兴致丝毫不减,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亭栏下望汉江水:在亭子的栏杆下,远望汉江的水面,开头即设定了一个优雅的环境。
  2. 浮绿无风写镜明:水面平静如镜,映出四周的景象,表现了宁静的美。
  3. 日脚穿云射洲影:夕阳透过云层,照射在河洲上,形成美丽的影子,表现了自然的和谐美。
  4. 槎头摆子出潭声:木筏轻轻摇动,发出声响,生动地再现了水面的动感。
  5. 樯帆落处远乡思:船帆停靠的地方,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
  6. 砧处动时归客情:砧板上敲打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归来的游子,表现了归乡的情感。
  7. 使者徘徊有佳兴:传递消息的人在此徘徊,心情愉悦。
  8. 高吟不减谢宣城:诗人尽情吟咏,心绪高昂,不逊色于著名的谢灵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绿无风写镜明”,将水面比作明镜,形象生动。
  • 对仗:如“樯帆落处远乡思,砧处动时归客情”,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思绪也随之飘荡,表现出一种对人生、对家乡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江:象征着故乡和思乡情感。
  • :象征着宁静的栖息地,提供了一个欣赏自然的视角。
  • :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 樯帆:象征着游子与远方的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浮绿无风写镜明”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 A. 动荡的水面
    • B. 清澈平静的水面
    • C. 暴风雨中的水面
    • D. 褐色浑浊的水面
  2. 诗中提到的“使者”最可能指的是?

    • A. 传递信息的人
    • B. 远方的旅客
    • C. 一位诗人
    • D. 一个渔夫
  3. “樯帆落处远乡思”中“远乡”指代的是?

    • A. 诗人所处的地方
    • B. 诗人思念的故乡
    • C. 诗人曾游历的地方
    • D. 诗人希望去的地方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但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 王之涣《登鹳雀楼》:在景色描绘上与梅尧臣的作品相似,但更多强调了壮观与气势。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