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 其三》

时间: 2025-01-11 20:07:56

雨馀庭院冷萧萧。

帘幕度微飙。

鸟语唤回残梦,春寒勒住花梢。

无憀睡起,新愁黯黯,归路迢迢。

又是夕阳时候,一炉沈水烟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中措 其三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雨馀庭院冷萧萧。帘幕度微飙。
鸟语唤回残梦,春寒勒住花梢。
无憀睡起,新愁黯黯,归路迢迢。
又是夕阳时候,一炉沈水烟销。


白话文翻译:

雨后庭院显得冷清萧条,帘幕轻轻被微风吹动。
鸟儿的鸣叫唤醒了残存的梦境,春寒依旧缠绕在花梢。
无奈地醒来,心中郁闷,新的愁绪暗自滋生,归家的路途遥远。
又到夕阳西下的时分,炉中香烟慢慢消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萧萧”:形容冷清、凄凉的样子。
  • “度”:意为通过、穿过。
  • “唤回”:唤醒、叫醒。
  • “勒住”:束缚、缠绕。
  • “无憀”:无奈、无可奈何。
  • “黯黯”:忧郁、暗淡。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沈水”:指香水,常用来形容香气袅袅的样子。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春寒”且是常见的季节描写,春寒料峭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以表达一种柔和却又带有一丝凄凉的情感。如李白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反衬出春天的希望与寒意的对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紫芝(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其词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春寒料峭的季节,诗人通过对庭院冷清、春寒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忧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无奈。


诗歌鉴赏:

《朝中措 其三》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词作。开头的“雨馀庭院冷萧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雨后清冷的庭院,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帘幕度微飙”则通过轻盈的风,传达了生动的画面,仿佛让人感受到那股微风拂过的清凉。诗人以“鸟语唤回残梦”来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鸟鸣声仿佛在唤醒沉睡的梦境,然而“春寒勒住花梢”又暗示着春天的寒冷让人难以真正享受美好,充满了无奈与惆怅。

“无憀睡起,新愁黯黯”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忧愁,苏醒之后新愁便涌上心头,显得格外沉重。“归路迢迢”则暗示着归家的路途遥远,情感的疏离感愈发明显,带有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绪。最后一句“又是夕阳时候,一炉沈水烟销”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归家的路,香烟的袅袅消散则象征着美好的回忆逐渐淡去。

整首词通过自然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构成了一幅孤寂而又感伤的画面,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馀庭院冷萧萧。
    • 描绘雨后的庭院,冷清而萧条,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2. 帘幕度微飙。
    • 微风轻轻拂过窗帘,增添了一丝动感与生机。
  3. 鸟语唤回残梦,春寒勒住花梢。
    • 鸟鸣声唤醒了梦境,而春寒又让花朵无力绽放,形成鲜明对比。
  4. 无憀睡起,新愁黯黯,归路迢迢。
    • 醒来后无奈地面对新出现的忧愁,归家的路途显得遥远而艰难。
  5. 又是夕阳时候,一炉沈水烟销。
    • 时间流逝,夕阳西下,香烟渐渐消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

修辞手法:

  • 比喻: “春寒勒住花梢”用春寒比喻心中的忧愁。
  • 拟人: “鸟语唤回残梦”,将鸟语赋予了呼唤梦境的能力。
  • 对仗: “无憀睡起,新愁黯黭”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孤独,体现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无力感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后庭院: 代表着孤独与冷清。
  • 鸟语: 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春寒: 代表着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 夕阳: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 香烟: 象征着记忆与情感的缠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雨馀庭院冷萧萧”中的“萧萧”意为:
    A. 热闹
    B. 冷清
    C. 欢快
    D. 平静

  2. “归路迢迢”中“迢迢”指的是:
    A. 短暂
    B. 阻碍
    C. 遥远
    D. 漫长

  3. 诗中提到的“春寒”主要象征着:
    A. 春天的温暖
    B. 内心的忧愁
    C. 自然的美好
    D. 生活的快乐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与周紫芝《朝中措》:两者均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内心的愁苦,不过李清照的词更多表现出女性的细腻情感,而周紫芝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