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锡影配瓶光,孤溪照草堂。
水悬青石磴,钟动白云床。
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
唯应无月夜,瞑目见他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水场景:锡器的影子映衬在瓶子的光辉中,孤独的溪水照耀着草堂。水从青色的石阶上悬流而下,钟声在白云的床上轻轻荡漾。树叶的颜色透着残余的雨水,河流映衬着夕阳的余辉。唯独在无月的夜晚,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另一方的景象。
注释:
- 锡影:指锡制物品的影子,象征精致与安静的氛围。
- 草堂:用草木搭成的房子,代表一种简单的田园生活。
- 水悬:水流从高处下来,形象地描绘了山水的景观。
- 钟动:钟声的回响,带来一种悠远的感觉。
- 含残雨:树色中带有雨水的痕迹,表现出刚刚下过雨的情景。
- 带夕阳:河流映衬着夕阳,描绘出温暖而柔和的光影。
典故解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常常与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相关。诗中提到的草堂和流水都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田园生活的象征,表达了一种逃避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喻凫,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呈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受当时文人追求隐逸生活和自然美的影响,所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宁静环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细腻的描写与悠远的意境,展现了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山水画卷。诗人以“锡影配瓶光”开篇,暗示了生活中的宁静与和谐美。接着,孤溪与草堂的结合,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温暖的情感,仿佛在述说诗人内心的宁静。随着诗句的推进,水流、钟声、树色和河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思索。
诗人在最后以“唯应无月夜,瞑目见他方”收尾,带有一丝哲理的思考,似乎在表达即使在黑暗的时刻,内心的平静与思考依然能够让人见到另一方的美好。这种对比和深邃的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情感的共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中“锡影配瓶光”体现了宁静的氛围,而“孤溪照草堂”则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 第二联通过“水悬青石磴”描绘了自然的动态美,和“钟动白云床”呼应了宁静的气息。
- 第三联“树色含残雨”渲染出一种温润的气候,而“河流带夕阳”则表现了光影交错的美感。
- 最后一联的“唯应无月夜”则引发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和画面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传递出一种隐逸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 锡影:象征宁静、精致的生活态度。
- 孤溪:代表自然的独立与纯净。
- 草堂:象征隐逸与安宁的生活空间。
- 水、钟、树、河: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自然的和谐美,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锡影”指的是什么?
A. 一种动物
B. 一种器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天气 -
“水悬青石磴”中“青石”指的是什么颜色?
A. 黑色
B. 红色
C. 青色
D. 白色 -
诗中的“唯应无月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宁静
C. 快乐
D. 忧伤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可以参考王维的《鹿柴》、孟浩然的《春晓》等作品,这些诗同样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宁静的内心世界。
诗词对比:王维的诗多用山水作背景,表现出隐逸的生活态度,而喻凫的《岫》则更加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现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外界的美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