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延州警》

时间: 2025-01-11 16:51:49

塞日兵前惨,城烟战后无。

分明千帝纪,况乃畔天都。

桂玉京师涌,金汤鄜路孤。

迟回思庙筭,端坐愧龙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延州警
作者: 郭稹 〔宋代〕

塞日兵前惨,城烟战后无。
分明千帝纪,况乃畔天都。
桂玉京师涌,金汤鄜路孤。
迟回思庙筭,端坐愧龙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惨状。边境的日子在战火中显得惨淡,战争后城中弥漫着烟雾,几乎没有任何生气。历史上曾有千位皇帝的纪元,现在却孤零零地与天都相对。京师的繁华与金汤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人迟迟不能回头思索庙堂的计策,坐在这里不禁感到愧疚于龙图(即伟大理想)的未能实现。

注释

  • 塞日:边疆的日子,形容战乱中的生活。
  • 兵前惨:指战争带来的悲惨局面。
  • 城烟:指城中因战火而起的烟雾。
  • 千帝纪: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位皇帝统治的时代。
  • 天都:特指都城,象征着权力和繁荣。
  • 桂玉:象征繁华的物质,指的是京城的繁荣。
  • 金汤:指金戈铁马的防线,形容战争的艰苦。
  • 鄜路孤:指通往鄜州的道路,暗示孤立与艰难。
  • 庙筭:即朝廷的策略。
  • 龙图:象征理想和目标,指代国家的兴隆和长治久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稹(约1100-1160),字子明,号桂斋,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北方,后移居南方,因其经历战乱,作品多表现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文风清新而沉郁,常以古典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北宋灭亡和南宋建立之际,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渗透于诗中,反映了时代的悲哀和对未来的迷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战后惨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塞日兵前惨,城烟战后无”,直接描绘出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诗中“分明千帝纪”一句,通过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历史的深切感慨,反映出诗人对当前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桂玉京师涌,金汤鄜路孤”,形成鲜明对比。京师的繁华与金汤的坚固对照着边疆的孤立,暗示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最后两句“迟回思庙筭,端坐愧龙图”,流露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自责,愧疚于未能实现理想,体现了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构建了一个战乱背景下的悲悯世界,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塞日兵前惨:描述边疆的艰苦生活,特别是在战乱期间的悲惨情景。
  2. 城烟战后无:战争过后,城中一片死寂,只有烟雾弥漫,显示出破败的景象。
  3. 分明千帝纪:回顾历史,感叹曾经的朝代繁荣,如今却落到如此境地。
  4. 况乃畔天都:不仅如此,边疆与都城的差距愈加显著,反映出国家的动荡。
  5. 桂玉京师涌:京城的繁华和富贵汇聚,富有生机。
  6. 金汤鄜路孤:金汤之地却显得孤立无援,暗示着战事的严峻。
  7. 迟回思庙筭:诗人对朝廷策略的思考显得迟缓,反映出对时局的无奈。
  8. 端坐愧龙图:坐在这里,心中感到对国家理想未能实现的愧疚。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京城的繁华与边疆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战争带来的影响。
  • 意象:诗中大量使用意象,如“桂玉”、“金汤”,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与思想。
  • 拟人:描绘城烟时,赋予其一种情感,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的深切忧虑,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未能实现的愧疚与无奈,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塞日:象征边疆的艰难与战乱。
  2. 城烟:代表战后的荒凉与悲哀。
  3. 桂玉:象征繁华与富贵。
  4. 金汤:象征坚固与防御,暗示战斗的残酷。
  5. 龙图:象征理想与抱负,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金汤”主要象征什么?
    A. 富饶的土地
    B. 战争的坚固防线
    C. 繁华的京城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桂玉京师涌”,意指_____。
    答案:京城的繁华与富贵

  3. 判断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情绪。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王安石
  2.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破阵子》与郭稹的《闻延州警》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但王安石更加侧重于壮志豪情,而郭稹则更多呈现出战乱带来的悲伤感。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同样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现实的感慨,但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郭稹则更关注社会的整体命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