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韵荅严衍二上人 其二》

时间: 2025-01-27 05:13:17

蔓草萋迷野色微,嗷嗷鸣雁欲谁依。

残花露淡胭脂靥,落木霜凋薜荔衣。

万国旧闻车轨一,九州今见劫尘飞。

总戎安得英雄将,不放龙蛇起杀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蔓草萋迷野色微,
嗷嗷鸣雁欲谁依。
残花露淡胭脂靥,
落木霜凋薜荔衣。
万国旧闻车轨一,
九州今见劫尘飞。
总戎安得英雄将,
不放龙蛇起杀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蔓延的野草让微弱的颜色变得模糊,雁鸣声声,似乎在寻求依靠。残花上沾着淡淡的露珠,仿佛花瓣上涂抹着胭脂的娇靥;落叶在霜冷的侵袭下,渐渐褪去生机,像是薜荔的衣裳也受到了寒意的侵扰。古时的国家仿佛只是一条车轨,而如今的九州却见证了战乱的尘埃四起。难道总戎之地就没有能够带领英雄的将领吗?不让龙蛇之辈兴风作浪,制造杀戮?

注释:

  • 蔓草:指蔓生的草类植物,象征着荒凉与无序。
  • 萋迷:指草木繁茂,密集迷蒙。
  • 嗷嗷:形容雁叫声,表现出孤独与哀鸣。
  • 胭脂靥:指残花上露珠的色彩像涂抹了胭脂的脸颊。
  • 车轨:古代车马行走留下的痕迹,暗喻历史的流逝。
  • 劫尘:战乱与灾难的灰烬。
  • 英雄将:指能够带领士兵打胜仗的将领。
  • 龙蛇:比喻奸邪之徒或不法之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军事家,因其诗词才华和对政治的深刻见解而被后人所铭记。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善于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国家经历了多次战乱,诗人以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将领的渴望,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社会思考,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开篇以“蔓草萋迷”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秋景,给人以凄凉之感,紧接着“嗷嗷鸣雁”的孤独呼唤,表现出诗人在此时此刻的无奈与孤寂。诗中“残花露淡胭脂靥”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花的残败与露珠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转折至“万国旧闻车轨一”,诗人回忆过去的辉煌与现今的灾难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战乱给国家带来的苦难与影响。最后两句“总戎安得英雄将,不放龙蛇起杀机”,则是对未来的期盼与呐喊,渴望有能力的将领出现,制止纷争,带来和平。

整首诗情感深邃,语言优美,结合了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蔓草萋迷野色微:描绘秋天的野外,草木繁茂,颜色模糊,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2. 嗷嗷鸣雁欲谁依:孤雁在鸣叫,似在寻找依靠,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助的情感。
  3. 残花露淡胭脂靥:残花上沾着露珠,宛如涂抹了胭脂,寓意美好事物的逝去与脆弱。
  4. 落木霜凋薜荔衣:落叶在霜冷之下逐渐衰败,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寒冷的袭来。
  5. 万国旧闻车轨一:回忆古代的辉煌,留下的车轨象征历史的痕迹。
  6. 九州今见劫尘飞:现如今的国家却是战乱频仍,尘埃飞扬,暗示社会动荡。
  7. 总戎安得英雄将:希望能够有能力的将领出现,挽救国家的困境。
  8. 不放龙蛇起杀机:决心不让奸邪之徒趁机制造杀戮与混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残花露淡胭脂靥”,用花与人脸的比喻,增强诗句的形象感。
  • 拟人:如“嗷嗷鸣雁”,将雁的鸣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对现状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对英雄将领的渴望,情感深刻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蔓草:象征生命的顽强与荒凉。
  • 鸣雁:代表孤独与寻求依靠。
  • 残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易逝。
  • 劫尘:暗喻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破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嗷嗷鸣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2. 诗中提到的“万国旧闻车轨”象征着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历史的流逝
    C. 自然的美丽

  3. 诗中的“龙蛇”比喻的是谁? A. 英雄将领
    B. 奸邪之徒
    C. 和平使者

答案:

  1. B. 孤独
  2. B. 历史的流逝
  3. B. 奸邪之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风格更为沉重。
  • 《将进酒》(李白):表达了对人生的洒脱与豪放,风格更为豪迈。

参考资料:

  • 《元曲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