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惊忧度岁月,靡觉佳序临。
玉露破金菊,方知秋气深。
白话文翻译:
惊恐和忧虑中度过岁月,竟没有察觉美好的时光已经来临。
当玉露滋润了金菊,才意识到秋天的气息已经深厚。
注释:
- 惊忧:惊恐和忧虑,形容心情不安。
- 靡觉:没有觉察。
- 佳序:美好的时光或季节。
- 玉露:指清晨的露水,洁白如玉。
- 金菊:指秋天盛开的菊花,色泽金黄。
- 秋气深:指秋天的气息已经越来越浓。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金菊”与“玉露”,在古代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秋天的美丽与丰收。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尤其在秋天盛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经济和文化都相对繁荣的时期。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情感。
创作背景:
《浦江道中》创作于其游历过程中,诗人可能在路途中感受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借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忧虑和对秋天来临的觉察。开头两句“惊忧度岁月,靡觉佳序临”表达了诗人在忙碌和困扰中,忽略了时光的流逝和美好时光的来临。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令人深思。接下来的“玉露破金菊”,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秋天渐渐到来的气息,玉露滋润金菊,象征着秋天的丰盈与美丽。最后一句“方知秋气深”则是对前面感受的总结,表明诗人通过自然的变化,终于意识到秋天的到来,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
整首诗意蕴深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微妙关系。诗人在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也通过对自然变化的观察,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在繁忙的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正如诗人所感悟的那样,留意自然的变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感知时光的流逝,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活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惊忧度岁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时间在忧虑中悄然流逝。
- 靡觉佳序临:强调了在忙碌中未曾察觉到的美好时光的来临。
- 玉露破金菊:通过玉露的滋润,描绘了秋天菊花绽放的美丽场景。
- 方知秋气深:通过自然的变化,诗人终于意识到秋天的深厚和逼近。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玉露”和“金菊”来比喻秋天的特征。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使得秋天的到来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与自然变化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美的欣赏,突出了一种“在忧虑中寻找美好”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玉露:象征着清新与纯洁,代表着秋天的开始。
- 金菊:象征着丰收与美好,代表着成熟与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菊”指的是什么季节的花?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靡觉”在诗中的意思是: A. 感觉得到
B. 没有察觉
C. 觉醒
D. 失去感知 -
本诗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对秋天的感受? A. 玉露
B. 金菊
C. 风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忧虑中反思人生,感受自然的变化。
诗词对比:
- 比较郑刚中的《浦江道中》和李白的《静夜思》,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