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
时间: 2025-01-10 19:06:27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餗。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
作者:郑刚中〔宋代〕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饷。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白话文翻译
符公寄居在郡里,管理地方事务,像犀利的刀刃一样不可侵犯。
白色的书信在庭中没有争讼,一切都整齐而清静。
九月的秋风习习,闲暇时我顾惜同僚。
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千载以来也有贤者留下的足迹。
西山的气候清爽,何不也准备一些艰辛的行程?
清晨走出古城的角落,薄薄的雾气遮隐了疏朗的树木。
忽然看到溪山的明丽,仿佛洗净了世俗的书卷。
在云间的小寺庙,步行小路曲折幽深。
逸兴不受拘束,继续向山的麓下前行。
缅怀古人激起高远的思绪,迎风展望远方的景色。
阳光照射在西边的水面,划船泛舟在清澈的水中。
钩帘在密处坐下,摆上丰盛的菜肴。
宾客在岸边的巾帻,礼数免去繁文缛节。
因为欢声笑语惊动了,鸥鹭飞入芦苇丛中。
导游挂上旗帜,城郭的灯光初现。
我感到自己的身份渺小,心中一直有空虚的羞辱。
整日陪伴后乘,不过是玩弄黄菊。
也看到了农田,枯秸瘦弱没有谷物。
这如何能交租赋,只能放牧草场。
我的百姓困窘的状况,虫害并非一朝一夕。
希望施以恩泽之手,让他们行走千里无阻。
让这登高的乐趣,伴随着散入幽幽的山谷。
尽让老幼同登春台,欢声笑语同鼓腹。
您慢慢登上庙堂,展翅高飞似鸿鹄,
俯瞰清澈的中原,更为四海带来福祉。
注释
- 符公:指权郡符正民,地方官。
- 犀刃:比喻管理事务的力量和威严。
- 白书:指公文、信件。
- 落帽会:古代官员退休后聚会。
- 西山:地名,象征清静和高远。
- 阿兰若:佛教用语,意为“静室”。
- 扶光:指阳光,形象化的描绘。
- 膏泽:比喻施以恩惠。
- 登春台:古代文人聚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刚中,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致力于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社会的关切及对民生的思考。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同时融入个人情感和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
《陪权郡符正民九日游西山》创作于九月重阳佳节,诗人陪同地方官员游西山,感慨于自然之美与民生疾苦。诗中不仅描绘了游玩的情景,也表达了对百姓困境的忧虑,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权郡符正民一同游玩的情景,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致刻画,也渗透着诗人对民生困境的深切关怀。诗的开头通过对符公的描写,表现出对官员的尊重与期待,接着以清秋的凉风引入游玩的场景,映衬出天高云淡的美好氛围。
在游玩的过程中,诗人不仅感受到自然的清新,还联想到了民众的疾苦,表现出他对社会的责任感。诗中提到的“我愧人物微”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地位的自省,反映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感。最后,他希望能施以恩泽,帮助百姓走出困境,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宋代诗人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传达了对生命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触。
- 描述符公作为地方官员,治理有方,威严不可侵犯。
-
白书庭无讼,一切就整萧。
- 表达公文清晰,庭中没有争讼,管理井然有序。
-
秋风九月凉,闲暇顾僚属。
- 描绘九月的秋风习习,诗人有闲暇时间关心同僚。
-
谓兹落帽会,千载有贤躅。
- 提到聚会的意义,历史上有贤者的足迹。
-
西山多爽气,盍亦具艰仆。
- 西山的气候宜人,希望也能准备辛苦的行程。
-
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 清晨走出古城,薄雾笼罩着树木,营造神秘感。
-
乍见溪山明,已洗簿书俗。
- 突然看到清晰的溪山,仿佛洗净了俗世的纷扰。
-
云间阿兰若,小步偏深曲。
- 描绘云间的寺庙,步道精致而曲折。
-
逸兴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 表达心情的自由,继续向山脚走去。
-
吊古动高怀,临风展遐瞩。
- 追怀古人,心怀高远,迎风远望。
-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渌。
- 阳光照耀在水面,划船在清澈的水中游荡。
-
钩帘陈密坐,罗列进肴饷。
- 在密处坐下,摆上丰盛的食物。
-
宾这岸巾帻,礼数免挽束。
- 客人在岸边,礼节不再拘束。
-
时因笑语惊,鸥鹭入芦竹。
- 笑声惊动了鸥鹭,飞入芦苇丛中。
-
导从偃旌旗,城郭初灯烛。
- 导游举旗,城中的灯光初现。
-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虚辱。
- 自感身份渺小,心中有长久的羞愧。
-
终日陪后乘,可但玩黄菊。
- 整天陪伴后乘,只有玩弄黄菊。
-
亦复见民田,枯秸瘦无谷。
- 看到农田的枯秸,缺乏丰盈的谷物。
-
那能给租赋,止可纵刍牧。
- 这如何能交租赋,只能放牧草场。
-
吾民窘穷状,蠹损非一日。
- 百姓困窘的状况,虫害并非一日之功。
-
愿施膏泽手,小使千里足。
- 愿施以恩泽之手,让他们行走千里无阻。
-
化此登高乐,伴散入幽谷。
- 让这登高的乐趣伴随散入幽幽的山谷。
-
尽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 让老幼同登春台,欢声笑语相伴。
-
公徐登庙堂,摩天逞鸿鹄,
- 您慢慢登上庙堂,展翅高飞似鸿鹄。
-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 俯瞰清澈的中原,为四海带来福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犀刃”比喻管理事务的威严。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如“扶光迫西汜”。
- 对仗:诗句间对仗工整,如“晓出古城隅,薄雾隐疏木”。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社会疾苦的关切以及对理想政治的渴望。通过写游山玩水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民生的关注,传达了对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山:象征清净与高远,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秋风:象征季节的变迁,带来凉意,寓意人生的感慨。
- 阿兰若:佛教象征,代表内心的平静与思考。
- 鸥鹭: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诗人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郑刚中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符公”是指什么?
- A. 一位诗人
- B. 地方官员
- C. 一位历史人物
-
诗人对民生的态度是?
- A. 漠不关心
- B. 深切关怀
- C. 无能为力
答案
- B. 宋代
- B. 地方官员
- B. 深切关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 《登高》——杜甫
- 《山居秋暝》——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描绘节日情景,但更强调思乡之情。
- 杜甫《登高》: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