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旱继以大风即事十首》

时间: 2025-01-11 17:41:45

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际雨工。

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旱继以大风即事十首》
刘克庄

古人一念感而通,不待焚巫际雨工。
汤反诸身防六事,汉移其咎责三公。

白话文翻译:

古人一旦心有所感,便能沟通天地的变化,不必等到祭祀的巫师来降下雨水。
汤王反省自身,防备六种灾难;汉朝则将过错推给三位公卿。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念感而通:心中一有感触,就能与天地相通。
  • 焚巫:指祭祀的巫师,象征依赖迷信的方式。
  • 汤反:指商汤帝,反省自己的德行。
  • 六事:古代指代六种灾难或不幸。
  • 汉移其咎:汉朝将过错推卸给三公,即三位大臣。

典故解析:

  • 商汤:商朝的开国之君,以德治国,反省自己的过失。
  • 汉朝:指汉朝时期的政治风波,常常将责任归咎于权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友直,号静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和词人。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常常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时值干旱,风大,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对古人如何应对灾难进行了思考,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反省。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诗反映了对古人智慧的赞叹以及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开头的“古人一念感而通”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强调人们与天道的联系,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相对之下,后半部分则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政治现象。商汤的反省与汉朝将责任推给权臣的对比,体现了政治治理中的责任归属问题。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对古人的怀念转向对当代政治的批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不仅有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还有对人性、政治的深刻探讨,显示了作者超凡的思维深度和广阔的视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人一念感而通:古人心中一有感触,便能感应到自然的变化。
  • 不待焚巫际雨工:不必等到祭祀的巫师来降下雨水,表现出一种依赖自然的智慧。
  • 汤反诸身防六事:商汤反省自身德行,提前预防各种灾难。
  • 汉移其咎责三公:汉朝却将错误推给三位公卿,显示出政治的逃避责任。

修辞手法:

  • 对仗:前后两句的结构和意义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古人与现代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和广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古今对比,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反省与责任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人:象征智慧与自然的和谐。
  • 焚巫:象征迷信与依赖。
  • 商汤:象征自省与德治。
  • 汉朝:象征权力与责任逃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克庄的诗中提到的“古人”主要强调了什么? A. 对自然的敏感
    B. 对权力的崇拜
    C. 对战争的渴望

  2. “汤反诸身防六事”中的“汤”指的是谁? A. 汉朝的皇帝
    B. 商朝的商汤帝
    C. 魏国的权臣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作品更注重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而杜甫则表现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的无奈。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均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关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
  • 相关古典文学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