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蕊香》

时间: 2025-02-04 15:37:18

酒熟香擎满盏。

妆了粉痕匀面。

晚风袅袅度庭院。

菊蕊黄胜数剪。

南楼尽日探归雁。

鸣声乱。

儗凭支羽寄书简。

还恐郎情久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熟香擎满盏。妆了粉痕匀面。晚风袅袅度庭院。菊蕊黄胜数剪。南楼尽日探归雁。鸣声乱。儗凭支羽寄书简。还恐郎情久断。

白话文翻译:

酒香扑鼻,满杯美酒在手。妆容精致,粉妆匀称。晚风轻轻拂过庭院,菊花的黄色花蕊比那几剪花更胜一筹。南楼上整日望着归来的大雁,雁鸣声声乱作一团。想要凭借这支羽毛寄送书信,却又担心你的情意会久已断绝。

注释:

  • 酒熟:指酒已经酿好,香气扑鼻。
  • 擎满盏:高举着装满酒的酒杯。
  • 妆了粉痕匀面:指女子妆容精致,粉妆涂抹得均匀。
  • 袅袅:形容轻柔、缥缈的样子。
  • 菊蕊黄胜数剪:菊花的花蕊颜色鲜黄,比起剪下来的花朵更为夺目。
  • 探归雁:观察归来的大雁。
  • 鸣声乱:指雁群的鸣叫声杂乱。
  • 儗凭支羽:想要借用一根羽毛。
  • 寄书简:寄送书信。
  • 郎情久断:担心情意长久断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东,清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融入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秋季,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以及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离别和情感的思考。秋天的萧瑟和菊花的盛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

诗歌鉴赏:

《秋蕊香》是一首充满秋日气息的诗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刻的情感。开篇以“酒熟香擎满盏”引入,营造出一幅温馨而又欢快的场景,酒香四溢,仿佛在邀请人们共享这一刻的美好。而“妆了粉痕匀面”则展现了诗人所描绘对象的美丽,透过这种细致的描写,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愉悦与期待。

随着诗歌的推移,气氛逐渐转向,晚风轻拂,菊花争艳,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南楼尽日探归雁”一句,带有淡淡的忧伤,仿佛诗人正期待着某种归属或重逢,但同时又被现实的无常所困扰。最后一句“还恐郎情久断”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露出对爱情的无奈与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及内心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展现出秋天的美丽与内心的孤寂,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酒熟香擎满盏”:描绘出一幅温馨的场景,酒香四溢,满盏的美酒暗示着庆祝或团聚的气氛。
  2. “妆了粉痕匀面”:通过描写女子的妆容,突出其美丽与精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 “晚风袅袅度庭院”:晚风轻柔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4. “菊蕊黄胜数剪”:菊花的美丽与生机,象征着生命的坚韧,表现出秋天的丰盈。
  5. “南楼尽日探归雁”:表达了诗人对归来的渴望与期待,渗透着孤独和思念。
  6. “鸣声乱”:鸟鸣声声,打破宁静,象征着内心的烦乱与不安。
  7. “儗凭支羽寄书简”:通过羽毛寄信,体现了诗人对情感的寄托与渴望。
  8. “还恐郎情久断”:最终回归到对情感的担忧,展现出一种脆弱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酒熟香擎满盏”将酒的香气与欢聚相联系,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诗中对自然的描绘使其生动,晚风、菊花等仿佛都有了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音律感,使诗歌更具韵律之美。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以及对爱情的思考,表现了孤独与思念的情感。通过自然与内心的对比,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情感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聚、庆祝,也可能暗示酝酿的情感。
  • 晚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萧瑟的感觉。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亦是秋天的代表。
  • 归雁:象征着思念与期待,表达对亲人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秋蕊香》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汪东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归来的渴望?

    • A) 酒熟香擎满盏
    • B) 晚风袅袅度庭院
    • C) 南楼尽日探归雁
    • D) 还恐郎情久断
  3. 诗中描写的季节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1. B) 汪东
  2. C) 南楼尽日探归雁
  3. C) 秋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自华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描绘秋天的景色与情感。
  • 李白的《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 汪东的《秋蕊香》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首诗都表现了孤独的情感,但汪东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对自我的反思与情感的寄托。两者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却又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