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其二 答陆俨翁》
时间: 2025-01-11 11:4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江东去 其二 答陆俨翁
作者: 夏言
凤阁鸾台,受丝纶重寄,敢忘民物。
欲挽江河无气力,空羡岩岩立壁。
边塞烟麈,闾阎疾苦,赢得头颅雪。
凭谁整顿,济时全仗才杰。
天生圣主中兴,聪明神武,号令风雷发。
赤日中天腾照耀,多少爝沉燐灭。
补衮何功,调羹非手,勋业无毫发。
太平有象,不妨吟弄风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诗中提到的“凤阁鸾台”象征着高贵的地位与责任,诗人承载着重托,不敢忘记民众的疾苦。尽管希望挽救江河,但却无能为力,感到无奈与羡慕那些巍峨不动的山壁。边疆的战火和城市的疾苦让人心痛,而谁能整顿这一切,拯救时局,全靠那些有才能的杰出人物。天生的圣主中兴,聪明勇武,能够号令风云,照耀大地。虽然有诸多的成就与功劳,但又有多少是实际的贡献呢?当太平盛世来临时,不妨吟唱风月,享受这安宁的时光。
注释
- 凤阁鸾台:指高贵的地位和重任,象征着权力与责任。
- 丝纶重寄:指受命于高位,承载着国家的希望。
- 江河无气力:感叹个人无力改变大局。
- 岩岩立壁:形容巍峨不动的山壁,象征稳定和坚强。
- 边塞烟麈:指边疆的战乱和苦难。
- 济时全仗才杰:拯救国家和时代的关键在于人才。
- 天生圣主:指天命所归的贤明君主。
- 补衮:指朝服,象征权力与荣华。
- 调羹:指料理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言(1482—1548),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曾任内阁首辅,因其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受到重视。他的诗歌多关心时政,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贤才的渴望。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政治责任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的结构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开篇以“凤阁鸾台”引入,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高贵而沉重的责任。诗人不仅对自身的无力感到惋惜,也对国家的现状充满忧虑。中间部分,通过对边塞苦难的描写,突显了国家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艰难选择。
整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对仗,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在描绘国家大势时,诗人提到“天生圣主”,显示出对领导者的期待与信任,期待有能力的统治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光明。结尾部分“太平有象,不妨吟弄风月”,则是一种对未来安宁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凤阁鸾台:象征高贵的权位,表示承载重托。
- 敢忘民物:表达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 欲挽江河无气力:感叹个人的无能为力。
- 空羡岩岩立壁:羡慕那些稳固不动的存在。
- 边塞烟麈:描绘边疆的苦难与战乱。
- 凭谁整顿:质疑谁能拯救国家。
- 天生圣主中兴:赞美有才能的领导。
- 赤日中天腾照耀:象征国家的光明前景。
- 补衮何功:反思权力的真正价值。
- 太平有象:期待和平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凤阁鸾台”比喻权力与责任。
- 对仗:整首诗布局工整,形成对称美。
- 排比:通过列举,增强诗句的气势。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出诗人对政治责任的理解与担当,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
意象分析
- 凤阁鸾台:象征权力与责任。
- 江河:代表国家与历史的沧桑。
- 边塞:反映战争与苦难。
- 天生圣主:期待领导者的英明。
- 太平:象征安宁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凤阁鸾台”指的是:
A. 高贵的地位
B. 普通人的生活
C. 战场
D. 自然景观 -
“边塞烟麈”中的“烟麈”指的是:
A. 边疆的繁华
B. 边疆的苦难
C. 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忧伤 -
诗中的“天生圣主”意指:
A. 普通百姓
B. 懦弱的君主
C. 有才能的领导者
D. 不受重视的人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夏言 vs 王安石:两位诗人都关注国家大事,夏言更注重政治责任,而王安石则强调个人的抱负与理想。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