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和张文伯重阳前雨)》

时间: 2025-02-04 15:32:12

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

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

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

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

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

层楼飞观,应容老子追步。

意思解释

念奴娇(和张文伯重阳前雨)

原文展示

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层楼飞观,应容老子追步。

白话文翻译

眼前的黄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面对西风在庭院的栏杆旁,我不禁凝望。原本打算在重阳节时登高喝酒,没想到晚来却是细雨纷纷。蟋蟀在鸣叫,芭蕉叶上也沾满了雨水,实在让人无法争抢这份情景。龙山在何处呢?我默默想着烟雾缭绕的树木。应当知道天意随人,重阳节的阳光还未消逝,不必多言。幸好有三万斛美酒,足以助兴,增添欢愉。千里江山如画,两行珠翠分明,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高楼远眺,应该允许我追逐那曾经的步伐。

注释

  • 黄花:指的是菊花,重阳节时人们常以菊花为题材。
  • 凝伫:凝视停留,形容人沉思或陶醉于某种情景。
  • 蟠蟀:蟋蟀,常在秋天鸣叫,寓意着秋天的气息。
  • 龙山:可能指代某个山名,因文中提到“无言暗想”,可理解为思念或怀念的象征。
  • 兵厨:指的是酒食,兵厨三万斛形容酒量之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子真,号湘山,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曲,其作品多反映人生哲理与自然风光。他的词风婉约,情感细腻,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之道在重阳节前夕写的,正值秋季,天气渐凉,黄花盛开,提醒人们珍惜时光,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他在词中表现出对重阳节习俗的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王之道的《念奴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浓厚的秋意和节日气氛。开头的“黄花照眼”描绘了菊花的美丽,带出重阳节的主题,接着对西风庭槛的描写,增添了几分惆怅与思考。词人原本期待在重阳节时高歌畅饮,结果却因细雨稍显失落,这种情绪在诗中流露得淋漓尽致。

诗中“蟠蟀声中,芭蕉叶上”通过细腻的音景描绘,营造出一种秋天的静谧感。词人对龙山的思念,反映了他内心的孤寂与对往事的回忆。最后,面对天意和酒量,王之道仍然保持乐观的态度,文字中透露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在意境上浓郁而深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描绘了菊花在阳光下的美丽,词人面对西风和庭院的栏杆,沉思凝视。
  •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原本打算登高饮酒,想借景抒怀,结果却因细雨而感到失落。
  • 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蟋蟀的鸣叫和芭蕉叶的雨水构成了秋天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
  •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对龙山的思念,暗示着对故人的怀念。
  • 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表达了对天意的理解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重阳节依旧可以享受。
  • 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感激美酒的陪伴,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 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描绘了壮丽的江山,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层楼飞观,应容老子追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能在高楼上继续追逐梦想。

修辞手法

  • 比喻:黄花比喻着重阳节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坚韧。
  • 拟人:蟋蟀声被赋予了情感,使环境更具生动感。
  • 对仗:如“千里江山,两行珠翠”体现了对称美感,增强了诗词的节奏。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重阳节的期待与感慨,透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体现出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思考,呈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黄花:象征菊花,代表着重阳节,寓意长寿与坚韧。
  • 蟀声、芭蕉:秋天的声音与景象,传达出浓厚的季节感。
  • 龙山:象征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兵厨三万斛:寓意着生活中的乐趣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之道
    • C. 杜甫
    • D. 苏轼
  2. “黄花照眼”中“黄花”主要指代什么?

    • A. 菊花
    • B. 玫瑰
    • C. 兰花
    • D. 桃花
  3. 词中提到的“龙山”主要象征什么?

    • A. 自然美景
    • B. 思乡之情
    • C. 历史遗迹
    • D. 战争景象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念奴娇》与《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但《念奴娇》更侧重于节日的氛围,而《登高》则更多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词人研究》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

相关诗句

黄花照眼,对西风庭槛,为渠凝伫。下一句是什么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上一句是什么

准拟登高酬一醉,底事晚来微雨。下一句是什么

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上一句是什么

蟠蟀声中,芭蕉叶上,怎得争如许。下一句是什么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上一句是什么

龙山何处,无言暗想烟树。下一句是什么

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上一句是什么

须知天意随人,重阳晴未晚,不须频诉。下一句是什么

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上一句是什么

幸有兵厨三万斛,足助赏心欢趣。下一句是什么

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上一句是什么

千里江山,两行珠翠,端为骚人付。下一句是什么

层楼飞观,应容老子追步。上一句是什么

黄花照眼,下一句是什么

对西风庭槛,上一句是什么

对西风庭槛,下一句是什么

为渠凝伫。上一句是什么

为渠凝伫。下一句是什么

准拟登高酬一醉,上一句是什么

准拟登高酬一醉,下一句是什么

底事晚来微雨。上一句是什么

底事晚来微雨。下一句是什么

蟠蟀声中,上一句是什么

蟠蟀声中,下一句是什么

芭蕉叶上,上一句是什么

芭蕉叶上,下一句是什么

怎得争如许。上一句是什么

怎得争如许。下一句是什么

龙山何处,上一句是什么

龙山何处,下一句是什么

无言暗想烟树。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