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端午二首)》
时间: 2025-04-27 00:48:12意思解释
南歌子(端午二首)
作者: 王之道 〔宋代〕
原文展示:
角簟横龟枕,兰房挂艾人。
一尊菖歜泛清醇。
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
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
莲花衫子入时新。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
白话文翻译:
在竹席上横放着龟壳枕头,兰香的房间里挂着艾草。
一壶菖蒲酒在清澈的水面上漂浮。
最美的是那位如玉般的佳人映衬着春天的景色。
冰凉的杯盘闪烁着光泽,香气弥漫,笑声萦绕。
莲花衫子正是时下的新潮流。
把窗帘挂起,南面的窗户透进阵阵晚风,清爽怡人。
注释:
- 角簟:竹席,古代常用作席子。
- 龟枕:用龟壳做的枕头,象征长寿。
- 兰房:指香气扑鼻的房间。
- 艾人:端午节时用艾草驱邪,挂艾草的人。
- 菖歜:菖蒲酒,端午节的传统饮品。
- 佳人如玉:形容女子的美丽。
- 莲花衫子:时令新衣,莲花象征清雅。
典故解析:
-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 菖蒲:端午节的重要象征,具有驱邪保健的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南宋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生活的美好与节日的氛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端午节前后,表达了对节日气氛的热烈向往,展现了美好的生活情景和清新的自然景色。
诗歌鉴赏:
《南歌子(端午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氛围。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悠闲而愉悦的夏日场景。开头两句使用“角簟”和“龟枕”,将诗人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紧密联系,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兰房挂艾人”一句,直接引入端午节的主题,艾草的挂放象征着节日的到来,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菖歜泛清醇”描写了饮酒的惬意,诗人通过“如玉映长春”的佳人,进一步提升了节日的愉悦感,传达出与友人欢聚一堂的温馨场景。最后几句则通过“冰彻杯盘莹”和“香和笑语薰”,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描绘了夏日晚风的清爽,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
整首诗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端午节日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节日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角簟横龟枕:营造出一个宁静的环境,象征着安逸。
- 兰房挂艾人:引入了端午节的习俗,营造节日气氛。
- 一尊菖歜泛清醇:描绘了饮酒的场景,突出节日的欢庆。
- 好在佳人如玉映长春:将美人和自然结合,增添了诗的美感。
- 冰彻杯盘莹:表现出饮食的清爽与美丽。
- 香和笑语薰:通过香气和笑声描绘出欢快的氛围。
- 莲花衫子入时新:展示了时尚与美丽的结合。
- 挂起南窗一榻晚风清:结束时的清爽晚风,带来安宁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佳人比作玉,突出其美丽。
- 对仗:如“冰彻杯盘莹,香和笑语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端午节的热爱,展示了节日中的欢快与宁静,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艾草:象征驱邪保健,与端午节密切相关。
- 菖蒲:代表端午的传统饮品,寓意健康。
- 佳人:象征美好与生活的理想状态。
- 晚风:指代宁静、舒适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房挂艾人”中的“艾”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草药
B. 一种花
C. 一种饮料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春节 -
“冰彻杯盘莹”中的“冰”是指什么?
A. 冰冷的天气
B. 冰凉的饮品
C. 冰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端午日赐衣》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之道的《南歌子》与李白的端午诗相比,前者更注重节日的环境描写,而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