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僧赋竹泉诗》
时间: 2025-02-04 16:09:45意思解释
为僧赋竹泉诗
作者: 卫宗武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竹不可无水,有水必有竹。
彼美槃涧阿,碧鲜映澄绿。
漱石戛鸣球,拂云森立玉。
苟得一以清,而况二吾足。
上人要心契,毋但悦其目。
物我趣不侔,亦恐难医俗。
白话文翻译:
竹子离不开水,水边必定有竹子。
那美丽的槃涧旁,碧绿的竹影映衬着清澈的水。
洗涤石头的水声宛如击打球体,轻拂的云彩在竹林中如玉般挺立。
如果能得到一份清净,那更何况是两样的清净呢?
高人追求的是心灵的契合,不仅仅是眼前的美丽。
人与物的趣味不相同,也恐怕难以治愈世俗的烦恼。
注释:
- 竹:比喻清雅的志趣。
- 水:象征灵动与生机。
- 槃涧:地名,也象征幽静的环境。
- 漱石戛鸣球:形容水流声清脆动听。
- 上人:指有高尚品德和追求的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竹”与“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清新的气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真切感悟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卫宗武隐居之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清净的追求,反映出当时文人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竹与水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竹子和水不仅是自然界的元素,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寄托。诗中通过描绘槃涧的美景,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诗人强调内心的清净比外在的美丽更为重要,他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契合,而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通过对意象的灵活运用,诗人将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感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不可无水,有水必有竹:强调二者的相互依存关系,象征着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 彼美槃涧阿,碧鲜映澄绿:描绘出幽静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人以清新之感。
- 漱石戛鸣球,拂云森立玉: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出水声与竹林的和谐,展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 苟得一以清,而况二吾足: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强调“清”的重要性。
- 上人要心契,毋但悦其目:引导读者思考内在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美。
- 物我趣不侔,亦恐难医俗:指出人与物的趣味差异,表现出对世俗烦恼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竹”和“水”的比喻,传达出深刻的哲理。
- 拟人:水声被形容为“戛鸣”,赋予自然以生动的灵性。
- 对仗:如“物我趣不侔”构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内心清净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强调了心灵契合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水:象征灵动与生命的源泉。
- 槃涧:代表幽静的环境,承载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不可无水”的意思是: A. 竹子生长需要水
B. 水的流动性
C. 竹子是最美的
答案: A -
“上人要心契,毋但悦其目”可以理解为: A. 只看外表的美
B. 内心的契合更重要
C. 不需要美丽的环境
答案: B -
“物我趣不侔”中的“趣”指的是: A. 乐趣
B. 兴趣
C. 趣味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竹里馆》
诗词对比:
- 比较卫宗武的《为僧赋竹泉诗》与王维的《竹里馆》,两者都强调了竹和水的意象,但卫宗武更注重心灵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体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享受。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卫宗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