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但能之守浔州 张栻 〔宋代〕 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 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 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 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古代的清官本就稀少,岭南的百姓至今尚未复苏。朝廷的诏令再三叮嘱,选拔了我这样的官员。谁真正关心国家的根本,用诗书来谋划并不迂腐。应当深切地铭记这份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注释: 字词注释:
- 循吏:指遵循法度的官员,即清官。
- 岭民:指居住在岭南地区的百姓。
- 丁宁:再三叮嘱。
- 诏旨: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 推择:选拔。
- 根本:指国家的根本或基础。
- 诗书:指文化教育。
- 迂:迂腐,不切实际。
- 敦:深切地。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确提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他的诗文多表达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栻送别友人但能之赴任浔州(今广西桂平)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岭南百姓的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张栻对时政的深刻关注和对民生的深切同情。诗中,“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一句,既表达了对古代清官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岭南地区百姓生活尚未复苏的现实。张栻通过“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来强调朝廷对官员的选拔和期望,而“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则进一步指出,真正关心国家根本的人并不多,而用诗书来谋划国家大事并不迂腐。最后,“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强调了官员应当深切铭记这份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体现了张栻作为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古代的清官本就稀少,岭南的百姓至今尚未复苏。
- “丁宁烦诏旨,推择得吾徒”:朝廷的诏令再三叮嘱,选拔了我这样的官员。
- “根本谁深念,诗书计不迂”:谁真正关心国家的根本,用诗书来谋划并不迂腐。
- “惟应敦此意,岂但应时须”:应当深切地铭记这份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循吏古犹少,岭民今未苏”中的“古”与“今”,“少”与“未苏”形成对仗。
- 比喻:“根本谁深念”中的“根本”比喻国家的根本或基础。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官员应当深切铭记责任,关心国家的根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循吏:清官的形象。
- 岭民:岭南百姓的形象。
- 诏旨:朝廷的命令。
- 诗书:文化教育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循吏”指的是什么? A. 遵循法度的官员 B. 古代的文人 C. 岭南的百姓 D. 朝廷的诏令 答案:A
-
“根本谁深念”中的“根本”比喻什么? A. 国家的根本 B. 诗书的根本 C. 岭南的百姓 D. 古代的清官 答案:A
-
诗的最后一句“岂但应时须”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B. 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时局的需求 C. 应当深切地铭记这份责任 D. 用诗书来谋划并不迂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表达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时政的关切。
- 吕祖谦的《送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对民生的关怀。
诗词对比:
- 张栻的《送但能之守浔州》与朱熹的《观书有感》都体现了对时政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忧虑,但张栻的诗更侧重于对官员的责任感和对岭南百姓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栻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包括张栻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