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题陈宗儒圃亭,凄然感旧》

时间: 2025-01-26 07:25:17

曾随何水部,待月东亭宿。

今日重凭栏,清风空在竹。

前山依旧碧,闲草经秋绿。

时物方宛然,蛛丝一何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随何水部,待月东亭宿。
今日重凭栏,清风空在竹。
前山依旧碧,闲草经秋绿。
时物方宛然,蛛丝一何速。

白话文翻译:

曾经我跟随何水部,在东亭等候月光的照耀。
如今再次倚靠栏杆,清风在竹林中轻轻吹拂。
前面的山依然是碧绿的,闲散的野草在秋天仍然保持着绿色。
眼前的事物依旧如故,唯有那蛛丝却在悄然间迅速增长。

注释:

  • 何水部:何水部是指唐代诗人何逊,水部是他的官职,诗人曾随其游玩。
  • 东亭:指的是位于东边的亭子,表示诗人曾在此处住宿。
  • 凭栏:倚靠在栏杆上,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怀。
  • 清风:指的是秋天的凉爽风。
  • 前山依旧碧:形容山景依然如昔,表达了对自然的眷恋。
  • 闲草经秋绿:秋天的草地仍然绿意盎然,暗示生命的顽强。
  • 时物方宛然:时间和事物依然如故,表示对过去的怀念。
  • 蛛丝一何速:蛛丝在秋天的风中轻轻摇曳,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事迹不多,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秋日,诗人回到曾经游玩的地方,触景生情,回忆往昔的生活和友人。诗中透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对自然美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感慨。开头的“曾随何水部,待月东亭宿”引入了一个回忆的场景,读者可以想象到诗人与友人在月光下的闲聊与欢笑,仿佛时光在此凝固。接下来的“今日重凭栏,清风空在竹”则表现了诗人此刻的孤独与思索,清风徐来,竹影摇曳,带来一阵清凉,也勾起了他对往昔的思念。

“前山依旧碧,闲草经秋绿”描绘了自然的恒常与变化,尽管时光流逝,山依旧碧绿,草仍然保持着秋天的生机,似乎在提醒诗人,尽管岁月变迁,生命依旧在继续。最后一句“时物方宛然,蛛丝一何速”则以蛛丝隐喻时间的飞逝,细微却真实的变化让人倍感惋惜。

整首诗在平淡中透出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随何水部,待月东亭宿:回忆与朋友一起在东亭等待月亮的宁静时光,表达了对旧友的怀念。
  2. 今日重凭栏,清风空在竹:现在再度来到这里,依靠栏杆,感受到清风的凉爽,内心却是孤独。
  3. 前山依旧碧,闲草经秋绿:眼前的山依旧青翠,秋天的草也保持着绿意,表现了自然的恒常。
  4. 时物方宛然,蛛丝一何速:时间和事物依旧如故,唯有蛛丝在风中迅速变长,暗示时间流逝之快。

修辞手法:

  • 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增强了怀旧的情感。
  • 拟人:清风与竹子之间的互动,赋予自然以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隐喻:蛛丝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出诗人对变化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然恒常之美的欣赏,充满了哲思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子:象征着闲适的生活与友谊的聚会。
  • 清风:代表着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 碧山: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永恒。
  • 蛛丝:隐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何水部”是指谁的官职?

    • A. 诗人的朋友
    • B. 一位唐代诗人
    • C. 一位历史人物
  2. 诗人在东亭等待的是哪个自然现象?

    • A. 日出
    • B. 月光
    • C. 星星
  3. “闲草经秋绿”表达了什么?

    • A. 秋天的萧瑟
    • B. 生命的顽强
    •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杨巨源与王维:两位诗人均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杨巨源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