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
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
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
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
白话文翻译:
一丛竹子色彩清新,四周水波清冷。
空气湿润,傍晚的烟雾浓重,光线悠闲,秋天的露水多。
翠绿的竹子与稀疏的柳树交错,清澈的影子轻轻拂过圆形的荷叶。
年末时琅玕果实成熟,我心中期盼着凤凰的到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婵娟色:指竹子的清丽色彩。
- 清冷波:水面波光粼粼,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气润:空气湿润。
- 晚烟重:傍晚时分,烟雾浓重。
- 光闲:光线悠闲。
- 秋露多:秋天的露水丰盛。
- 翠筠:青翠的竹子。
- 疏柳:稀疏的柳树。
- 琅玕实:琅玕是一种植物,其果实成熟的象征。
- 凤过:凤凰经过,象征吉祥与希望。
典故解析:
- 凤:在中国文化中,凤凰象征着吉祥、和谐与美好,常常与高洁的品德和美好的愿望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池上竹》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宁静美好的向往与对未来希望的期待。
诗歌鉴赏:
《池上竹》通过描绘竹子、柳树与荷花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首句“一丛婵娟色”即以生动的色彩描绘竹子的美丽,展现出自然界的和谐美感。接着“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通过对空气和光线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傍晚时分的独特魅力。这种细腻的描写使整个诗篇充满了诗意与情感。
后半部分“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则将视角转向竹子与柳树、荷花之间的互动,丰富了自然意象的层次感。此时,诗人似乎在观察自然的变化,感受到生命的流动与时光的流逝。最后一句“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更是将个人愿望与自然景象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丛婵娟色:描绘出竹子绿色清新的美丽形象。
- 四面清冷波:水面波光粼粼,环境清冷,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的宁静。
- 气润晚烟重:傍晚的空气湿润,烟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光闲秋露多:光线悠闲,秋天的露水丰富,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 翠筠入疏柳:竹子与柳树交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
- 清影拂圆荷:清影轻柔拂过荷叶,传达出自然的柔美。
- 岁晏琅玕实:年末时琅玕果实成熟,象征着丰收与希望。
- 心期有凤过: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期盼和心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过”象征着好运与希望。
- 拟人:清影拂过荷叶,赋予影子以柔和的动作。
- 对仗:如“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高洁与坚韧,常与文人雅士的气质相联系。
- 荷花:象征纯洁与美好,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品德。
- 柳树:象征柔美与生命力,体现自然的变化与生机。
- 琅玕果:象征丰收与希望,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池上竹》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杨巨源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凤”象征着什么?
- A) 恶运
- B) 吉祥
- C) 争斗
- D) 孤独
-
“岁晏琅玕实”中的“琅玕”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金属
- D) 一种水
答案:
- B) 杨巨源
- B) 吉祥
- B) 一种植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王维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竹里馆》与《池上竹》同样以竹子为主题,前者注重诗人的内心世界,后者则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两首诗都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