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

时间: 2025-01-11 17:02:47

两河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

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诸侯不复更长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巨源的《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原文如下:

两河战罢万方清,
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
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
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
诸侯不复更长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两条河流的战争结束了,四方都变得宁静;
原野上的军队返回,认出了昔日的营地。
骑马仰望云彩,秋天的边塞显得宁静;
在水边射雕,傍晚的天空晴朗。
守边的士兵闲暇,分岐的道路上显得冷清,
遥远的故乡寄托在旗帜上。
在这个盛世,停止战争依靠的是政治谋略,
诸侯们再也无法进行漫长的征战。

注释

  • 两河:指黄河和长江,象征着国家的广阔和战乱的影响。
  • 万方清:万方指四方,表示战争结束后,国家恢复了安宁。
  • 旧营:指军队以前驻扎的地方,带有怀旧情绪。
  • 塞静:边塞安静,表明战争的结束。
  • 射雕:古代贵族的狩猎活动,象征安定的生活。
  • 戍闲部伍:戍卫的士兵在边防闲暇,表现出战争的平息。
  • 旆旌:指军旗,象征着故乡和归属感。
  • 圣代:指太平盛世,强调国家政治的稳定。

典故解析

  • :古代的兵器,象征战争与暴力。
  • 诸侯不复:指封建王朝的诸侯不再进行大规模的征战,反映出统一和稳定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约737年—约804年),字季良,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擅长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表达对社会和人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唐代,当时国家经过多次战争后逐渐走向安定。杨巨源通过描绘征人归来的场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对过往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杨巨源的《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是一首颂扬和平与怀念往昔的诗作。诗中通过“战罢万方清”的开篇,迅速引入了战争结束后国泰民安的背景,展现出士兵们归来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仅仅是对战争结束的庆祝,更是对旧营地的深情回望,体现了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立马望云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尤其“射雕临水晚天晴”,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趣,反映了士兵们从战斗中回归到平静生活的心态。接下来的戍闲和分岐路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后的闲适与冷清,暗示着过去的战斗已经成为历史,士兵们的生活逐渐回归平常。

整首诗的情感在结尾处达到高潮,通过“圣代止戈资庙略”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的珍视,强调了政治的智慧和安定的重要性。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河战罢万方清:战争结束,国家恢复了宁静。
  2. 原上军回识旧营:士兵们回到熟悉的营地,感慨万千。
  3. 立马望云秋塞静:骑马仰望天空,感受秋天的宁静。
  4. 射雕临水晚天晴:描绘悠闲的狩猎生活,展现美好时光。
  5. 戍闲部伍分岐路:边防的士兵闲散,路途又显得冷清。
  6. 地远家乡寄旆旌:遥远的故乡,寄托着对家的思念。
  7. 圣代止戈资庙略:在太平盛世中,停止战争依赖政治智慧。
  8. 诸侯不复更长征:诸侯不再进行漫长的征战,表达安定的局势。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立马望云”和“射雕临水”。
  • 意象:通过“云”“水”“秋”等意象塑造出宁静的秋天景象,与战争的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和平与安宁展开,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图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国家的广阔与历史变迁。
  • :军队的驻扎地,代表着士兵们的归属感。
  • :象征自由与宁静的生活。
  • :狩猎的象征,代表着生活的富裕与安逸。
  • :军旗,象征着故乡和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万方清”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后的安宁
    • B. 诗人的情感
    • C. 对家的思念
  2. “射雕临水”中的“射雕”象征什么?

    • A. 战争的激烈
    • B. 悠闲的生活
    • C. 对故乡的怀念
  3. 本诗表达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赞美
    • B. 对和平的珍视
    • C. 对英雄的崇拜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豪情;而杨巨源则将重点放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对战争历史的反思上,具有更强的社会关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