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2-04 15:34:28

晓云绮丽。

寂寂辽天孤雁唳。

暝色如烟。

回首前尘一惘然。

乱愁如絮。

且托秋风吹了去。

吹向天涯。

化作人间称意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陈逸云

晓云绮丽。
寂寂辽天孤雁唳。
暝色如烟。
回首前尘一惘然。
乱愁如絮。
且托秋风吹了去。
吹向天涯。
化作人间称意花。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云彩美丽而绚烂,
孤独的雁在辽阔的天空中哀鸣,
黄昏的色彩如烟雾般弥漫。
回首往昔,心中满是惆怅与惘然。
纷乱的愁绪如同飞絮,
不如把它托付给秋风,吹散远去。
那风将这些愁绪,
化作人间的美丽花朵,令人称心如意。


注释:

  • 晓云绮丽:清晨的云彩绚丽多彩。
  • 寂寂辽天孤雁唳:辽阔的天空中,孤单的雁在悲鸣,表达一种孤独感。
  • 暝色如烟:黄昏的色彩如烟雾般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回首前尘一惘然:回想过去的事,感到惆怅与失落。
  • 乱愁如絮:纷乱的愁苦像飞舞的絮状物,形象生动。
  • 且托秋风吹了去:把这些愁苦寄托给秋风,让它们随风而散。
  • 吹向天涯,化作人间称意花:将愁苦化作美好的花朵,寓意希望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逸云,近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与情感,常在细腻的笔触中流露出深切的思考和感悟。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创作于一个充满个人情感的时刻,诗人在面对人生的孤独与惆怅时,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关注。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孤独与惆怅的古诗。诗的开篇“晓云绮丽”,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清晨的美丽引人向往;而接下来的“寂寂辽天孤雁唳”,则迅速将读者的情感引向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孤雁在辽阔天空中的悲鸣,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暝色如烟”传达出黄昏时分的朦胧与沉思,往昔的回忆如烟雾般缭绕心头,令人感到惘然。此处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惆怅,似乎在问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究竟留下了什么?

接下来,“乱愁如絮”的比喻形象生动,将纷杂的愁绪比作满天飞舞的絮状物,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最后,诗人以“且托秋风吹了去”作结,寻求一种解脱与释然,表达出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秋风带走了愁苦,化作“人间称意花”,意味着在经历了孤独与惆怅后,将迎来美好的事物。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情感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晓云绮丽:描绘清晨的美,给人以希望的感觉。
  2. 寂寂辽天孤雁唳:表达孤独的情感,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3. 暝色如烟:黄昏的色彩渗透思绪,暗示内心的迷茫。
  4. 回首前尘一惘然:回忆过去,感到无奈与伤感。
  5. 乱愁如絮:愁绪纷乱,仿佛飘散的絮状物,形象生动。
  6. 且托秋风吹了去:希望借助秋风将烦恼带走,表达一种释然的态度。
  7. 吹向天涯:愁苦随风远去,象征着解脱。
  8. 化作人间称意花:愁苦变为美好的花,寓意希望与美好即将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乱愁如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愁绪。
  • 拟人:将秋风拟人化,赋予它传递情感的能力。
  • 对仗:如“晓云绮丽”与“寂寂辽天”,形成音韵的和谐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反思,探讨了孤独、惆怅与释然,最终传达出一种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晓云:象征希望与新生。
  • 孤雁:代表孤独与惆怅。
  • 暝色:暗示迷茫与思索。
  • 秋风:象征变化与解脱。
  • 称意花:象征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晓云绮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孤独
    B. 希望
    C. 伤感

  2. “乱愁如絮”中的“絮”指的是什么?
    A. 花瓣
    B. 纷乱的愁绪
    C. 秋天的落叶

  3. 诗的最后一句“化作人间称意花”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态度?
    A. 绝望
    B. 期盼
    C. 忧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风格细腻;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以豪放的笔触展现了人生哲理,两者在情感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中国古典诗词选》
  2. 《近现代诗人研究》
  3.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