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时间: 2025-01-11 22:50:21

鸟籀遗新阁,龙旂访古台。

造书臣颉往,观迹帝羲来。

睿览山川匝,宸心宇宙该。

梵音随驻辇,天步接乘杯。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散花将捧日,俱喜圣慈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鸟籀遗新阁,龙旂访古台。
造书臣颉往,观迹帝羲来。
睿览山川匝,宸心宇宙该。
梵音随驻辇,天步接乘杯。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散花将捧日,俱喜圣慈开。

白话文翻译:

鸟籀留下了新建的阁楼,龙旗在古老的台上游荡。
造书的臣子颉(即仓颉)曾到此,观赏这儿的古迹,就像帝羲(指黄帝)曾经来过一样。
明智的目光纵览着四周的山川,皇上的心胸包容了整个宇宙。
梵音随同着皇上的车辇,天上的步伐连接着酒杯。
旧日的园林经历了寒露的侵袭,残缺的池塘在问候着过去的灰烬。
散落的花瓣犹如捧起日光,大家都为圣明的慈爱而欢喜。

注释:

  • 鸟籀:古代的一种文字,指“鸟”的形态。
  • 龙旂:龙形的旗帜,象征皇权。
  • 造书:指的是仓颉造字的传说。
  • 帝羲:指的是黄帝,古代的传说中的明君。
  • 睿览:明智的观察。
  • 宸心:指皇帝的内心。
  • 梵音:佛教的音乐或声响。
  • 寒露:指秋天的寒露时节。
  • 劫灰:指经历过的灾难或劫难的残余。
  • 散花:撒下花瓣的动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愔(约公元 660-720年),字子韶,号太和,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典雅著称,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郑愔应制赴幸三会寺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寺庙是当时文人聚会、赏景、吟咏的场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鉴赏: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律诗,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的开头“鸟籀遗新阁,龙旂访古台”,通过鸟籀和龙旂的意象,展现了古老文化与崭新建筑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历史的延续感。接下来的“造书臣颉往,观迹帝羲来”,更是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提醒读者铭记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整首诗围绕着“山川”、“宇宙”、“梵音”等意象展开,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广阔视野,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最后的“散花将捧日,俱喜圣慈开”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展现出一种祥和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鸟籀遗新阁:古代文字在新阁楼中留下,暗示文化传承。
  2. 龙旂访古台:龙旗在古老的台上飘扬,象征皇权与历史的交融。
  3. 造书臣颉往:提到造字者仓颉,联系到文化的起源。
  4. 观迹帝羲来:黄帝曾到此,强调历史的厚重。
  5. 睿览山川匝:智慧的眼光观察四周的山川。
  6. 宸心宇宙该:皇帝的心胸宽广,包容宇宙的伟大。
  7. 梵音随驻辇:佛教的声音伴随在皇帝的车辇旁。
  8. 天步接乘杯:天上的步伐与酒杯相连,寓意天人合一。
  9. 旧苑经寒露:旧园经历寒露,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10. 残池问劫灰:残池询问过去的灾难,表现出历史的沉重。
  11. 散花将捧日:散落的花瓣如同捧起阳光,象征美好。
  12. 俱喜圣慈开:大家都因皇帝的慈爱而欢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鸟籀遗新阁,龙旂访古台”,形成对称美。
  • 比喻:如“散花将捧日”,用花瓣比喻光明。
  • 拟人:如“残池问劫灰”,赋予无生命的池塘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思与对自然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皇权的尊重和对文化传承的珍视,情感基调既有庄重也有欢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鸟籀:象征古代文字的文化。
  • 龙旂:象征权威与历史。
  • 梵音:象征宗教的精神力量。
  • 寒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花瓣:象征美好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造书臣”指的是谁?

    • A. 孔子
    • B. 仓颉
    • C. 老子
  2. “龙旂访古台”中的“古台”指的是什么?

    • A. 现代建筑
    • B. 历史遗迹
    • C. 宗教场所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悲伤
    • B. 愉悦
    • C. 愤怒

答案:

  1. B. 仓颉
  2. B. 历史遗迹
  3. B. 愉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郑愔与王维: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融入自然与历史的元素,但王维的诗更偏向于内心的宁静与禅意,而郑愔则更加注重历史的传承与皇权的表现。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研究》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