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饶计使题》
时间: 2025-02-04 16:1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煌煌使者轩,新扁焕群目。
周爰远有华,不可居无竹。
天风泠然来,云气滃而簇。
知君子猷趣,一笑等荣辱。
每云安乐窝,似胜相州纛。
凭栏对此君,竟日玩不足。
余亦慕姱节,时时赋猗绿。
閒思载醪去,悠悠想九曲。
新诗带仙姿,霞餐谢粱肉。
原言植梅友,疎影横水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使者的华丽车辇,令人瞩目。远方的周国虽有美好的风景,但没有竹林的栖息地。天风清凉地吹来,云气聚集而成。知君子志向的趣味,笑对荣辱。人们常说安乐窝,似乎比不上相州的华丽旗帜。凭栏望着这位君子,整天玩赏也玩不够。我也向往那种高洁的情节,时时吟唱着清新的绿意。悠闲地捧着酒瓮,思绪悠远地飘向九曲之地。新诗带着仙气,似乎在霞光中享用美味的肉食。原本说是植梅结友,疏影倒映在水边的港口。
注释:
- 煌煌:形容光辉灿烂的样子。
- 使者:指出使的官员或使君。
- 轩:高大的车子。
- 扁:扁平,指车辕的形状。
- 周爰:指周国的美景。
- 华:美丽的景色。
- 不可居无竹:没有竹子就不能居住,表达竹子的重要性。
- 泠然:形容凉爽的样子。
- 猷:指志向、计划。
- 安乐窝:指安逸舒适的居所。
- 相州:地名,指相州地区。
- 姱节:指高洁的节操。
- 猗绿:形容绿色的鲜明。
- 九曲:比喻曲折的河流。
- 霞餐谢粱肉:形容在霞光中享用美味的肉食。
- 疎影:稀疏的影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汝腾,宋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赵汝腾出使期间,旨在抒发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高洁节操的向往。
诗歌鉴赏:
本诗呈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高洁节操的追求。首联以“煌煌使者轩”开篇,描绘出使者的威仪与华丽,表达出一种尊重与向往。接着提到“周爰远有华”,在对周国美景的赞美中,流露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不可居无竹”则更加突出了竹子的清雅和高洁,寓意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描绘了“天风泠然来,云气滃而簇”的美丽景象,仿佛是在呼唤一种清新与和谐的生活状态。“知君子猷趣”的一笑更是表达了诗人与志同道合之人之间的共鸣,体现了诗人对荣辱的淡然态度。
最后几句,诗人回归个人,借酒抒怀,表达对生活的悠然与自在。尤其是“新诗带仙姿,霞餐谢粱肉”,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煌煌使者轩:大气华丽的使者车辇,展示出使者的尊贵。
- 新扁焕群目:新的车辕吸引众人的目光。
- 周爰远有华:远方的周国风景如画。
- 不可居无竹:没有竹子就不能住,强调竹子的优雅。
- 天风泠然来:凉爽的风徐徐而至,传达自然的清新。
- 云气滃而簇:云彩聚集,形成美丽的景象。
- 知君子猷趣:理解君子的志趣和追求。
- 一笑等荣辱:笑看荣辱,表现出高远的志向。
- 每云安乐窝:人们所说的安逸之地。
- 似胜相州纛:比起相州的华美,更显得珍贵。
- 凭栏对此君:在栏杆前望着这位君子。
- 竟日玩不足:整日玩赏也不觉得疲惫。
- 余亦慕姱节:我也向往那样高洁的节操。
- 时时赋猗绿:时常吟唱着清新的绿意。
- 閒思载醪去:悠闲地捧着酒瓮。
- 悠悠想九曲:思绪飘向曲折的河流。
- 新诗带仙姿:新作的诗歌带有仙气。
- 霞餐谢粱肉:在霞光中享受美味的肉食。
- 原言植梅友:原本是为了朋友而种梅。
- 疎影横水澳:稀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新诗带仙姿”,将诗歌比作仙人的风采。
- 拟人:如“天风泠然来”,风被赋予了人的特性。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形成了和谐对称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高洁情操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使者:象征着尊贵与使命感。
- 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天风: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云气:象征变化与美丽。
- 酒:象征自由与悠闲。
- 梅:象征友谊与高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使者”是指什么?
- A. 官员
- B. 商人
- C. 学者
- D. 农民
-
诗中提到“不可居无竹”是为了强调什么?
- A. 竹子的美丽
- B. 竹子的高洁
- C. 竹子的坚韧
- D. 竹子的用途
-
“天风泠然来”的意思是什么?
- A. 风很热
- B. 风很凉
- C. 风很大
- D. 风很小
答案:
- A. 官员
- B. 竹子的高洁
- B. 风很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更显豪放与奔放。
- 杜甫的《春望》: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体现了对时局的忧虑与思考,风格多了一份沉重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赵汝腾诗词研究》